第697章,孕1987我的年代全文_风云小说
第697章,孕
来到巷子口,拉开面包车门,李恒封了一个大红包给陈子桐:“给,姐夫来得急,也不知道你最需要什么?寻思着还是你自己去买能更称心。”
陈子桐摸摸红包,估计不下2000,登时喜笑颜开地问:“姐夫,下次不...
车队翻过第三道山梁时,太阳正斜挂在西边的雪峰上,把整片草原染成一片金红。林小满靠在车窗边,手里还攥着阿依送的那束野花,花瓣已经微微发蔫,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轻轻将花夹进笔记本里,动作像收藏一段不愿遗忘的时光。
“接下来这趟路,可不比‘鬼见愁’轻松。”阿杰一边检查导航仪,一边低声说,“川西高原海拔更高,气候更不稳定。昨天气象台预警,北线可能有强冷空气南下,夜间温度会骤降到零下十五度。”
林小满点头,目光落在前方蜿蜒的土路上:“但我们不能再等了。游牧区的孩子们已经开始转场,再晚几天,他们就跟着羊群迁到冬季草场去了,到时候连信号都接不上。”
老陈从后座探出身子,往保温壶里倒了杯热茶递给她:“你这身子骨,前两天在傈僳寨都没好好睡一觉。现在又赶这么急……别把自己熬垮了。”
她接过茶,笑了笑:“我没事。倒是你们,这几天修基站、装背架,比我累多了。等到了第一个驻牧点,咱们先安营扎寨,让所有人休整一天。”
话音未落,车轮猛地一沉,车身剧烈颠簸。司机猛踩刹车,车子停在一段被雨水冲垮的路基边缘,再往前半米就是深沟。
“完了,路断了。”司机跳下车查看情况,眉头紧锁,“这段塌方不小,得绕行。”
小周立刻打开平板调出地形图:“最近的替代路线要往北偏二十公里,穿过一片沼泽地边缘。虽然危险系数高,但还能通行前提是天黑前能赶到高地。”
“那就走。”林小满果断拍板,“加快速度,争取天黑前扎营。”
车队重新启动,沿着一条几乎被荒草掩埋的小径缓缓前行。越往北,地势越开阔,但也越荒凉。远处雪山连绵,近处是大片枯黄的草甸,偶尔能看到几顶破旧帐篷和零星的牛羊,像散落大地的黑点。
傍晚六点,他们终于抵达一处相对平坦的高地。这里曾是牧民夏季放牧的临时营地,残留着几个石圈和烧焦的木桩。风从雪山上吹下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搭帐篷!先建临时能源站!”林小满一声令下,全员迅速行动。太阳能板展开,发电机启动,卫星天线缓缓升起。小周蹲在设备箱前反复调试,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信号接通了!”他忽然抬头喊道,“‘移动萤火舱’联网成功!成都那边回传测试数据正常!”
众人欢呼。林小满却没松懈,立即召集骨干开会。
“今晚必须完成三件事。”她摊开地图,“第一,发布‘萤火驿站’招募公告,通过牧区广播系统通知所有部落,我们将在三天内巡回授课;第二,组装两套便携式教学终端,明天一早送去最近的两个驻点;第三,联系当地兽医站,看看能不能借用他们的雪地摩托,节省人力跋涉。”
阿杰皱眉:“可我们没配额申请支援。”
“那就用交换。”她说,“我们可以帮他们建立远程问诊通道,换几辆摩托不过分。”
老陈笑出声:“你啊,走到哪都能谈成‘交易’。”
夜深了,营地只剩下一盏应急灯亮着。林小满独自坐在“萤火舱”里,盯着屏幕上的学生名单。这些名字大多没有身份证登记,只有藏语音译:次仁卓玛、多吉平措、央金拉姆、索朗旺堆……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随季节漂泊的童年。
她点开一段视频记录那是三个月前在青海某牧区拍摄的:一群孩子围坐在牦牛粪火旁,借着手电筒的光读一本缺页的语文书。老师问:“你们想上学吗?”最小的女孩怯生生举手:“我想,可是学校太远了,妈妈说牛要吃草,我也要捡粪。”
林小满闭上眼,喉咙发紧。
突然,舱外传来声。她警觉地抬头,掀开帘子,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站在风雪中,披着一件破旧羊皮袄,脚上只穿着单层布鞋。
“你……是谁家的孩子?”林小满急忙把她拉进舱内。
女孩瑟瑟发抖,一句话不说,只是盯着墙上投影仪发出的微光,眼神亮得惊人。
林小满赶紧拿来毛毯裹住她,又倒了杯热牛奶。过了好一会儿,女孩才开口,声音轻得像风:
“我叫梅朵。我家住在东边十里,爸爸病了,不能走路。我听见广播说……有会动的教室来了?”
林小满心头一震:“你是说‘移动萤火舱’?”
她用力点头:“阿妈说,那是菩萨派来的光房子。”
林小满鼻子一酸,轻轻抱住她:“不是菩萨,是我们。但我们愿意做照亮你们的光。”
第二天清晨,林小满亲自带队,驾驶改装房车前往梅朵家所在的驻点。一路上积雪渐厚,车轮几次打滑,全靠防滑链和人力推车才勉强前进。当他们抵达时,已有十几个孩子和几位家长等候在帐篷外。
看到“萤火舱”缓缓停下,孩子们兴奋地奔跑过来,伸手触摸车身上闪烁的太阳能板,仿佛在确认这不是梦。
第一堂课如期开始。投影仪亮起,成都的语文老师出现在屏幕上,教孩子们朗读《春天的故事》。起初,孩子们不敢出声,但在林小满的带领下,一句一句跟着念。当读到“春风拂过原野,万物复苏”时,窗外恰好飘起了细雪,洁白如絮。
“老师,春天真的会来吗?”一个男孩举手问。
“当然。”林小满笑着说,“而且它已经在路上了。就像你们今天坐在这里读书,就是春天的一部分。”
课后,几位母亲围上来,眼里含泪。
“我们不懂汉话,也不会写字。”一位妇人握着她的手,“但我们知道,孩子识字就能走出大山。求你们,多来几次。”
“我们会来的。”林小满郑重承诺,“不只是这一次。以后每年春秋转场季,‘萤火舱’都会跟着你们的脚步走。”
中午,他们为村民做了首次远程医疗对接。通过高清影像,成都的医生为梅朵的父亲诊断出严重的关节炎和营养不良,开具了药物清单,并指导家属如何用热敷和简易支架缓解疼痛。
老人躺在羊毛垫上,听着耳机里的汉语翻译,老泪纵横:“我以为这辈子只能等死了……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我。”
下午三点,团队兵分两路。小周带一组人前往另一个驻牧点铺设临时WiFi热点,林小满则留下培训本地青年使用教学设备。她挑选了五个稍大的孩子组成“萤火少年团”,教他们操作投影仪、管理电子课本、维护电池系统。
“你们是未来的老师。”她说,“将来,你们要教会更多弟弟妹妹。”
其中最认真的是个叫顿珠的男孩,十三岁,右腿因小儿麻痹有些跛。但他学得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能独立完成开机、联网、播放课程全套流程。
“老师,我能考大学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能。”林小满看着他,“只要你一直学下去。我可以帮你联系远程教育项目,等条件允许,还能申请助学金。”
他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片刻后抬起头,眼里闪着光:“那我一定要考上医学院。我要回来治像我爹一样的病人。”
那一刻,林小满忽然觉得,所有的疲惫、风雪、险途,都不值一提。
第三天,暴风雪突袭高原。狂风呼啸,雪花如刀,营地几乎被掩埋。所有人被困在车内,靠备用电源维持基本运转。
“通讯中断了!”小周焦急地敲打着设备,“卫星链路不稳定,信号时断时续。”
林小满却异常冷静:“启动应急预案。把教学资料拷贝到U盘,分发给各驻点的‘少年团’成员。即使没网,他们也能离线授课。”
她又拿出纸笔,亲手写下十篇短文、五道数学题、三首儿歌,复印后装进防水袋:“等雪停了,派人徒步送去各个帐篷区。告诉孩子们,学习不会因为天气停止。”
老陈感慨:“你这是要把知识种进雪地里啊。”
“对。”她望着窗外茫茫白色,“只要根扎得深,春天一到,自然开花。”
第四天清晨,风停雪住。阳光洒在银色大地上,美得令人窒息。更令人振奋的是,信号恢复,全省“萤火课堂”联动直播如期举行。这次的主题是“我的梦想”。
镜头切换到各个角落:云南山区的女孩唱起白族民歌;贵州苗寨的孩子展示蜡染画作;而在这片高原上,梅朵站在“萤火舱”前,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自己写的作文: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
因为那天,我走进了一个发光的房子,
有人教我念‘春’字,
我才知道,原来寒冷之后,真的会有暖风。
我想让更多孩子知道这个秘密,
所以我要读书,要长大,
要成为那个带来光的人。”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林小满站在她身后,眼眶湿润。她录下这段视频,上传至“萤火计划”官网,并附言:
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世界听见。
我们所做的,不是扶贫,
是播种
在那些被遗忘的土地上,
种下希望的基因。
当天下午,第一批“萤火助学金”审批通过,十二名牧区学生获得远程入学资格。同时,省科技厅批复专项资金,支持“移动萤火舱”升级为标准化模块,未来三年内覆盖整个西部游牧带。
傍晚,林小满再次翻开笔记本,写下新的一页:
第1143天
今天,一个叫梅朵的女孩告诉我,
她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
身后是一块会发光的黑板。
我问她:“那是真的吗?”
她说:“只要我相信,它就会变成真的。”
是啊,
很多事一开始都只是梦。
桥是梦,路是梦,学校也是梦。
可总得有人先相信,
然后一点一点,
把梦搬进现实。
我们曾在怒江边犹豫是否踏入‘鬼见愁’,
如今却已在雪域高原点亮万家灯火。
这一路,
没有奇迹,
只有坚持。
下一站,
是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沙漠小学。
那里的教室每年被沙暴掩埋三次,
孩子们在沙丘上写字,
用石头压住课本,生怕风把知识卷走。
我们正在设计“防沙智慧屋”
抗风压结构、空气过滤系统、
地下储水循环装置,
还有一套能在沙尘暴中稳定运行的离线教学系统。
我要让知识,
在最荒芜的地方生根,
让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
都不必低头认命。
或许有人仍说:
“这些人注定如此。”
可我已见过太多改变
一位母亲挺直脊梁的笑容,
一个少年说出梦想时的眼神,
一群孩子齐声朗读课文的声音……
这些,
都是最真实的答案。
我将继续走下去,
不是因为问题已经解决,
而是因为,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等待,
那盏灯,就不能熄灭。
合上本子,她走出营地,站在高坡上眺望远方。夕阳下,几缕炊烟升起,孩子们正围着“萤火舱”嬉戏,笑声穿透寒冷的空气。
手机震动。一条新消息弹出,来自四川妇联:
“背架互助组”娜香来电:第二批三十台背架订单已筹集资金,请求技术支持。另附照片:妇女们在晒谷场集体缝制防护垫,背景横幅写着“我们的工坊,我们的尊严”。
她回复:
请转告她们,萤火不灭,薪火相传。
我会让下一个寨子,也拥有这样的横幅。
夜幕降临,星辰重现。林小满回到车内,轻轻抚摸那只从“鬼见愁”带回的铜铃。她将它挂在“萤火舱”的门框上,风吹过时,叮咚作响,如同岁月的回音。
她知道,这铃声不会再为亡魂哀悼,而是为生者前行伴奏。
车队将在明日启程,驶向下一个黑暗等待被照亮的地方。而她已准备好了,带着伤痕与信念,继续在大地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故事
关于一个女人,一辆车,一束光,和无数不肯低头的命运。
新书推荐: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