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重生之颠倒众生小说>重生之颠倒众生最新章节列表 >重生之颠倒众生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重生之颠倒众生-第一百二十七节 一本会畅销的好书
更新时间:2011-07-10  作者: 代月岚   本书关键词: 现代言情 | 代月岚 | 重生之颠倒众生 
正文如下:
正文第一百二十七节一本会畅销的好书

正文第一百二十七节一本会畅销的好书

老编辑端着稿子看得非常入迷,就连夹手指上的烟头烧到到了自个也浑然不知道。等候在一旁的苏编辑忍不住提醒了一句,他弓指一弹,头也没抬一下就将烟头弹进烟灰缸里,激起一阵烟灰。

苏编辑尴尬地看看那张满是烟灰的办公桌,再看看这间比鸡窝还要乱的办公室,叹了口气,然后趁老师正在审稿帮他打扫卫生。他就知道自己出差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索性这些垃圾还没滋生出什么要命的细菌。

老编辑是一个将全部的激情,和整个人生统统投入文学创作的人,这样的人通常是不拘小节和不在乎个人卫生的。幸好他的夫人是一名聪慧勤劳的女人,幸好他还有爱动手的学生。

苏编辑打扫完办公桌正在扫地,他又点上了一只烟,边抽边抖烟灰。很快刚被打扫干净的办公桌上又重新布满烟灰,苏编辑停了扫把,拾起毛巾重新擦桌子。

“好”看到精彩之处,老编辑拍手称快,吓得苏编辑手中的扫把“乓”的一声掉到地上。

“好你个老头子,瞎嚷嚷个什么呀。”办公室虚掩的门被人推开,来人是老编辑的妻子,从她的打扮上看,她应该是专程来为丈夫打扫办公室的。

见到苏编辑手上的扫把,她嗔怪道:“又帮你师傅打扫,就你惯他。惯得他连吃饭洗脚这种琐事,都需要别人代劳了。”

听了师母的抱怨,苏编辑憨憨地笑笑。老编辑正畅游在文学海洋里,猛然被这么一打断,十分不悦,眉毛一竖呵斥道:“你一个妇道人家,不在家里洗衣作饭,跑我单位来做什么。这里是妇道人家待的地方吗。”

老编辑越说越大声,眉毛拧成了倒八字。

老太太却也不怒,笑盈盈地塞了一包东西给苏编辑:“饿见侬早上只切一眼眼,药伐切,中午伐回。侬伐小拧呀,桑活要注意辰光。”老编辑斜着眼睛看了看时钟,居然已是下午…,看来又是自己学生通知了她。

见老师不悦,苏编辑将包递给了老编辑,是饭菜和几瓶药。老编辑见了更不耐烦,挥挥手逐她赶紧出门,老太太嬉笑着嘱咐了苏编辑几句,转身出门。

“老师,师母特地给您送药,该留她坐一会。”苏编辑嘟囔着嘴,为师母打包不平。

老编辑挥了挥手,又一阵烟灰横飞:“妇道人家就得这样,给她阳光她就会灿烂……不提这些丧气话,我们还是谈工作吧。”

老编辑是一个30后,在他所经历的年代里女人就是没地位,苏编辑不便与他争执,只好讪讪打住。

老编辑噼里啪啦地翻着稿件,一脸惊喜地说道:“这么老练这么世故,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小孩之手。不,不是这样。从这本书里,我能看见一棵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

老编辑将稿纸一张张重新整理,齐得整整齐齐的。苏编辑立刻发现这个异常之举,要知道老师可是从来也不整理东西的。他一脸惊喜地问道:“老师可认同这书。”

耿云嫣的书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因此他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远超过自己的书。老编辑叹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揉了好几分钟脸,苏编辑知道他的性格,也不去打扰。

好几分钟后,他才再度开口:“这书,很特别,很有味道。看到它仿佛能看见一坐流动的小镇,一群鲜活的人影,原来这就是小苏的家乡?这样的小说原本因该四平八稳。可这书却是如此流畅,如此的迭起,每一个波动都如此能刺激读者的兴奋点,简直就不象一部文学作品。”

老编辑的目光停留在稿子的封面上那个作者签名上,足足有好几分钟之久,就象想用目光将纸页戳出个漏洞。

“初看此书,觉得象平淡得象小儿科的牙牙学语,但越往后越能看出其味道所在。这书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语言本身有细节、有性格、有生命,充满灵性,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读着真顺畅,真吸引人。”

老编辑翻了翻稿子,停留在一个章节小故事行,每个章节都会有这些一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象一个个灵动的精灵,飞舞跳跃在正本书内,当然他不知道这些小故事是耿云嫣抄袭而来的。

“能将文学作品写得如此生动,而又如此充满寓意,就象童话故事那么鲜活可爱。至少我写不出来,那些老家伙们也写不出来。”老编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属于年轻人的特有活力,就象初生的嫩芽那般,他绝不允许有人践踏这棵嫩苗。

其中有一句话最经典的话,被耿云嫣牢牢记住,“在五秒种内吸引你的读者,并在全文掌控他们的激情”,这是商业写作的至关要领。

许多商业作家并没有文学作家那么高的文学修养,但他们懂读者,了解市场,因此他们的书尽管通俗匠气,却也能畅销一时。

“这会是一本畅销的书。”老编辑喃喃自语,即有文学作品的深度,又有商业作品的激情。这样一本书,他已经等待多年,他无法想象有什么样的人,能够拒绝这书的诱惑。

老编辑轻轻地抚摩着这些稿子,就象多年前他抚摩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老家伙,你说那本书必然是畅销书啊,让我先见识一下。”

一声畅笑中,一个面含淡笑,胡须飘逸的老者就闪身走进了书屋,疾步上前,抬手就在老编辑反应不及之中将那书稿拿在了手中,细细的品读起来。

伴随着老者翻动书卷的声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着老者时而皱眉,时而兴奋,最后居然手握书卷,仰天畅笑了起来。

许久,许久之后,却才发出了一番感慨:“真是难得一遇的杰作啊,这种好东西,你这个老家伙怎么能够私藏呢?不行……,老家伙你太过分了。”

90年代初畅销书这个词才刚刚进入中国,这个全新的词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均分。

1980年代的国内,由于长期以来的文化禁忌导致的精神匮乏,再加上官方着力肯定知识和文化的力量,并引导了其发展的积极趋势。

中国民间的“文化”崇拜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大众的文化阅读激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点燃。

但事实上,对更多的人来说,狂热的文学阅读,更是心理深层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最初是纯粹自发的。是对大众在经历了长久的财富匮乏之后物质初步得到满足的状态下精神空白的最好填补。

激情消失之后的1990年代,精神空间似乎很快就被苦闷、无聊、失落和真正的迷茫所占据。大街上的录像厅逐渐取代了对金庸和琼瑶的阅读,更不要说其他的文学作品。

也正是这种社会阅读方向的彻底转型,许多原本出于文化主流的创作和阅读,由此退却到边缘状态,最为明显的是诗歌、哲学等人文阅读内容。叙事文学如小说的阅读,而代表新大众文化的通俗文化,比如侦探小说,渐渐占据了主流的阅读空间。

处在急剧市场化过程当中的中国出版业,寻求商业卖点或寻找文化消费市场定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也正是这种出版社向读者阅读口味的妥协,也正是读者急功近利的阅读需求,进而形成了1990年代“功利化”的阅读特点。

老编辑无法赞同这种特点,但既然社会已经变化,他除了妥协又能做出点什么。耿云嫣的这本书,为他提供了一个爆发的机会,透过这些文字他能感觉到,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而且豪不夸张地说,如今的社会真是太需要这样一本书了,青年一代已经失去了对纯文学的耐心。他们需要一本既能够吸引他们,而又有文学素养的书。

虽然此书在他眼里仍有些不足,仍有些争议,但至少比那个啥惨案更有阅读意义。据说有些出版社为了抓住读者,就连西村寿行那样充斥着暴力和描写的书也给予翻译,真是世风日下。

老编辑哼哼了几下,他甚至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自己等待已久的作品,虽然他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在等待。

“说说这个作者吧。”老编辑的眼里透露出喷薄而出的热情。

苏编辑愣了愣,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形容那个女孩,思考了一会缓缓靠口。“很独特很另类,爱引经具典,可又有些词不达意,不知道如何形容。”

老编辑开怀一笑:“词不达意那肯定的,她才多大,能理解多少。即便是我这老古董,也会有不理解的时候。”

说罢,拧了稿子直接向出版社副社长的办公室走去。他相信他们也会和自己一样看好这本书。就连他这样的老古董也被书中磅礴而出的生命力激发出了激情,想急切的做点什么。

苏编辑拧了盒饭,焦急地跟在后面,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行到副社长办公室外,他猛然惊住,刘编辑那个文化败类,正在里面拼命施压,从副社长的声音判断,他很为难。老编辑是一个在过程中接受血雨腥风考验的人,他的性格可不温吞,推了门直接进入,苏编辑尴尬地被堵在门外。

这个层次的争论,还真就不是他能介入的。

足足一个小时后,两位编辑达成赌约似的协议。老编辑负责耿云嫣的书,而刘编辑要新找一本书,以两本书的市场销售情况来论输赢。赢了固然可以扬眉吐气,而输了就要引咎辞职。

这个协议又让苏编辑紧张到结巴。

而这时争论的主角,耿云嫣童靴正在视察她新装的美容院。()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