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阳谋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第705章,阳谋
把李恒送到学校,余淑恒就径直走了,没有进庐山村。
她说要回东京恒远投资,最近这段时间日经股市走势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她说要亲自盯着才放心。
好吧,逃离沪市,工作需要是一方面,同时也和感情方...
直升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山谷重归寂静,唯有溪水奔流的声响在晨光中愈发清晰。林小满站在“渡舟屋”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被雨水洗过的青山,云雾如纱般缠绕山腰,仿佛天地也在疗伤。她手中握着那本日记,纸页已被夜露微微打湿,字迹晕开些许,却依旧清晰可辨。
身后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读的声音,清脆而坚定:“a啊,像太阳升起时的第一声呼吸;i咿,像风穿过竹林的低语……”那是陈晓雯带着他们在复习昨天学的拼音。周宇则蹲在操场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坐标系,教几个高年级学生如何用角度和步距估算山坡坡度。卓玛抱着一摞刚烘干的作业本跑来跑去,脸上沾了粉笔灰也不自知,像个真正的小老师。
林小满轻轻推开门,走进办公室。桌上摆着一台刚充好电的平板电脑,屏幕亮起,是联合国发来的确认函:古丽与阿迪力的演讲时间已定于巴黎当地时间十月十八日下午三点十五分,全球直播。附件中还附上了峰会日程、媒体采访安排以及一段来自评审团主席的语音留言:“我们期待听到你们讲述‘灯’的故事。”
她点开录音,听着那温和却庄重的外国口音,心头泛起一阵波澜。灯?她忽然想起那个雨夜,小女孩说“这里有灯”的模样。那盏灯不只是太阳能板驱动的LED光源,更是某种信念的具象它照亮的不仅是书页上的文字,还有人心深处对未来的微弱期盼。
她打开微信,给小周回消息:“请把《泥土中的代码》讲稿最后加上一句:‘那盏灯的名字,叫林小满。’”发送后,她笑了,又迅速删掉,改成:“不用提我名字。换成‘那盏灯没有名字,因为它属于每一个愿意点亮它的人。’”
正要退出时,一条新信息跳了出来黔东南联络人发来视频邀请。她接通,画面里是一位身穿侗族盛装的老妇人,头戴银冠,满脸皱纹如树皮般深刻,但眼神明亮得如同山泉。她是鼓楼旁那位年逾七旬的歌师,名叫吴月娘。
“林老师,你看到天上的虹了吗?”老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
林小满一怔,转头望向窗外。果然,一道七色彩虹横跨两座山峰之间,宛如一座通往云端的桥。
“看到了。”她轻声回答。
“这是吉兆。”吴月娘缓缓说道,“我们侗家人说,虹是祖先架的桥,连接生死,也连接过去与未来。你来了,桥就通了。”
林小满鼻子一酸,竟说不出话来。
老人继续道:“我已经召集了十二位歌师,准备把《大歌谱系》中最古老的十二支曲子录下来。但我们有个请求你要亲自来听第一首,然后我们一起唱《敬茶歌》,让歌声通过你的设备传出去,让全世界都听见。”
“我一定到。”林小满郑重承诺。
挂断视频后,她立刻召集支教团队开会。议题只有一个:两周内完成“渡舟屋”一期工程收尾,并启动向黔东南转移的准备工作。
“这意味着我们要同时做三件事。”艾力摊开地图,指着从贵州南部到东部的路线,“一是确保本地项目平稳过渡;二是筹备巴黎演讲的技术支持;三是为下一个‘渡舟屋’选址落地。”
“时间紧,任务重。”古丽补充,“而且巴黎那边需要实时连线,我们必须搭建稳定的卫星通信系统。”
林小满点头:“我已经联系了深圳一家公益科技公司,他们愿意捐赠一套便携式VSAT卫星终端,三天内送达榕江镇。小周会派技术人员随行。”
“那我去负责安装调试。”阿迪力主动请缨,“顺便测试远程直播流程,确保万无一失。”
会议结束时,天空再次放晴。施工队已经开始浇筑多功能活动场的地基,水泥搅拌机嗡嗡作响,村民们轮流上阵,连七十岁的杨伯都扛着铁锹来了。他说:“这地基打得牢,娃儿们的脚才站得稳。”
中午,林小满独自爬上后山一处高地,这里是全村视野最好的地方。她拿出手机,打开一张电子地图,标记出即将启程的下一站黎平县地坪乡,一个藏在群山褶皱里的侗寨。那里有六百年历史的鼓楼,有世代传唱的大歌,也有三十多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
她轻声对自己说:“不是我去建屋,是这些孩子在等我。”
傍晚,一场特别的仪式在“渡舟屋”前举行。全体村民齐聚,为即将出发的团队送行。老人们端出米酒,妇女们捧着绣了一整夜的香包,孩子们则一人折了一只纸船,放进门前的小溪。
“船儿漂到哪儿,祝福就跟到哪儿。”卓玛认真地说,把她那只画了星星的纸船轻轻放入水中。
林小满蹲下身,握住她的手:“你会成为更好的老师,比我强。”
“那你呢?”
“我去点亮另一盏灯。”
人群安静下来。村长走上前,将一面手工缝制的旗帜交给她。红布上用金线绣着三个字:“渡舟屋”,下方是一艘扬帆的小船,背景是北斗七星。
“带着它走吧。”他说,“这是我们全村的心意。不管你去哪,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她深深鞠躬,泪水滑落。
第二天清晨,车队缓缓驶离村庄。林小满坐在副驾驶位,回头望去,只见“渡舟屋”在朝阳中熠熠生辉,铜铃随风轻响,叮咚,叮咚,像是大地的心跳。
前往黔东南的路上,山路蜿蜒,越往东行,植被越茂密,空气里弥漫着楠木与苔藓的气息。沿途经过数个侗寨,鼓楼耸立,飞檐翘角如鹤展翼。每当路过学校,她都会让司机停下,下车查看校舍状况,询问师资缺口,记录每一份需求。
第三天午后,终于抵达地坪乡。迎接他们的正是吴月娘和一群身着盛装的歌师。鼓楼下早已搭起临时舞台,十二张长凳排成半圆,上面摆放着古老的牛腿琴、琵琶、木叶等乐器。
“林老师,请坐。”吴月娘牵起她的手,引她至最中央的位置。
随后,第一位歌师起身,清了清嗓子,闭目片刻,忽然开口
那一瞬间,林小满感到灵魂被击穿。
没有伴奏,没有扩音,只有一人独唱,声音苍凉悠远,仿佛从地底升起,穿越千年岁月。那是《大歌起源篇》,讲述侗族先民如何在战乱中迁徙,在深山里重建家园,靠歌声凝聚族群,代代相传。
歌词用的是古侗语,她听不懂,却分明感受到其中的悲壮与坚韧。她悄悄打开录音设备,同时启动直播信号。屏幕显示:全球已有超过八万人在线观看。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全场寂静无声。许久,掌声雷动。
林小满站起身,眼含热泪:“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教育。”
她转身对团队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建一间智慧教室。我们要建一座‘声音博物馆’,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旋律永久保存,并让它们走向世界。”
当晚,她在临时住处写下新的计划草案:
项目名称:“天籁之舟”
核心内容:
1.将侗族大歌数字化,建立音频档案库;
2.开发互动教学模块,让孩子通过VR学唱古调;
3.设立“少年歌队”培养计划,每年选拔十名青少年接受专业训练;
4.推出“云端共唱”功能,城市儿童可通过平台与山里孩子合唱一首歌;
5.在“渡舟屋”设置沉浸式展厅,还原祭萨仪式、月也节庆等文化场景。
写完已是深夜。她推开窗,仰望星空。这里的夜空比任何地方都清澈,银河如练,横贯天际。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蜷缩在藏北帐篷里啃冷馍的日子,那时她以为改变世界太难,能活下来已是幸运。
如今,她不仅活着,还在不断出发。
第四天,施工正式启动。新“渡舟屋”选址在鼓楼西侧一片平地,既不破坏传统格局,又能俯瞰整个寨子。设计图由几位年轻建筑师连夜修改,加入了侗族风雨桥元素,屋顶采用斜坡青瓦,外墙镶嵌当地石材,内部则配备全套智能教学设备。
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男人运料、砌墙,女人做饭、洗衣,孩子们放学后也来帮忙搬运工具。一位八岁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必来,默默扫地、递水,从不开口说话。林小满注意到她总盯着黑板看,便蹲下问:“你想上学吗?”
女孩点点头,又摇头。
“为什么?”
“奶奶说,女娃读书没用。”
林小满心头一紧。她当即找到女孩的家人,耐心沟通,甚至请来吴月娘一同劝说。最终,奶奶松口:“那就让她试试,要是成绩不好,还得回来放牛。”
“放心吧。”林小满笑着说,“她将来可能不是放牛,而是教别人怎么养牛致富。”
一周后,主体结构封顶。那天正好是巴黎峰会的日子。
清晨五点,所有人聚集在临时指挥中心。阿迪力和古丽身穿民族服饰,神情庄重。卫星设备已调试完毕,倒计时开始。
北京时间下午三点,直播接通。屏幕上出现联合国总部大会堂的画面,主持人宣布:“接下来,请聆听来自中国贵州山区的声音。”
阿迪力接过话筒,沉稳开口:“各位来宾,我们来自中国的西南腹地。那里没有霓虹闪烁,但有漫天星河;没有金融中心,但有最真实的生命成长。”
古丽接续:“我们带来的不是悲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连接’的答案。当城市的孩子在刷题时,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会倾听鸟鸣、测量山径、记录祖辈的歌谣。”
接着,他们播放了一段视频:暴雨中的“渡舟屋”,灯光不灭;孩子们围坐听老师讲故事;村民合力抢修教室;直升机空投物资;最后定格在黑板上那艘写着“我们的渡舟,永不沉没”的小船。
全场静默。
随后,大屏幕上突然切换成实时画面地坪乡鼓楼前,吴月娘带领十二位歌师齐声唱起《敬茶歌》,歌声穿透千山万水,回荡在巴黎会场。
那一刻,许多外国代表起身鼓掌。
提问环节,一位法国记者问:“你们为何坚持这样做?值得吗?”
古丽答:“因为我们记得,曾经有人为我们点亮过一盏灯。而现在,我们想让它变成一片星海。”
演讲结束,掌声持续五分钟未停。
回国航班上,林小满翻看着社交媒体。短短一天内,“渡舟屋”话题登上热搜,全国数百所学校表示愿加入“家庭阅读灯计划”,多家企业主动联系捐赠物资,甚至有退休教师组团报名下乡支教。
她关掉手机,望向舷窗外的云层。飞机正飞越长江流域,下方是广袤的国土,无数村庄隐匿其间,等待被看见、被唤醒。
回到地坪乡,新“渡舟屋”已基本完工。最后一道工序是悬挂匾额。这一次,不再是打印字体,而是由吴月娘亲手书写“天籁之舟”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墨香犹存。
揭牌仪式上,林小满做了简短发言:“今天我们建的不只是房子,而是一座桥连接城乡的桥,连接古今的桥,连接人心与人心的桥。”
话音落下,鼓楼钟声响起,十二位歌师再度齐唱。孩子们手拉着手,围着新屋奔跑,笑声洒满山谷。
夜幕降临,第一堂课正式开始。主题是“我的梦想”。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想当歌手,唱给全世界听。”
一个女孩说:“我想当医生,治好奶奶的风湿。”
那个曾被认为“读书没用”的小女孩怯生生举手:“我……我想当老师,教更多女娃娃识字。”
林小满红了眼眶。
她走上讲台,轻声问:“你们知道‘渡舟’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摇头。
“它是一条小船,载着知识,载着希望,载着不肯放弃的心,一趟趟划过黑暗的河流,把人送到对岸。”
她顿了顿,微笑道:“而你们,就是这条船上最亮的星光。”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像在应和。
课程结束,她独自走到屋外。抬头望去,北斗七星依旧斜挂天际,像一把永恒的勺子,指引方向。
她掏出手机,拨通小周电话:“准备下一个选址吧。云南怒江,我知道那里有个傈僳族村寨,孩子们每天要溜索过江上学。”
电话那头沉默一秒,随即笑道:“你还真是停不下来。”
“因为我相信,”她说,“只要还有一盏灯没亮,我的年代就没结束。”
新书推荐: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