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1987我的年代小说>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节列表 >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1987我的年代-第702章 ,和麦穗的蜜月
更新时间:2025-11-06  作者: 三月麻竹   本书关键词: 都市 | 都市生活 | 三月麻竹 | 1987我的年代 
正文如下:
第702章,和麦穗的蜜月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第702章,和麦穗的蜜月

四目相视,两人之间一种沁透心灵的静谧。

麦穗依然舍不得松开他,就那样用双臂紧紧箍着他的后背,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水乳交融过后,她的心里满满都是身上这个男人,满满都是依恋,想自此和他天长地久。

藏北的雪,果然如传说中那般厚重。林小满站在海拔四千八百米的措加乡小学门口,呼出的气瞬间凝成白雾,睫毛上结了一层细霜。越野车在风雪中艰难跋涉了整整三天,最后一段路是靠当地牧民骑马引路才勉强抵达。她脚下的靴子早已湿透,可她顾不上这些,只紧紧抱着怀里的保温箱里面装着“希望盒子”的高原特制版,内置抗低温电池与双频信号增强模块。

吉克校长从凉山一路陪她过来,此刻正帮她卸下行李。他搓着手,声音被寒风吹得断断续续:“这里的冬天,能冻住时间。”

林小满笑了笑:“可也冻不住孩子读书的心。”

校舍是一排低矮的土石房,屋顶压着石头防风,窗户用塑料布封着,门框歪斜,推一下就会发出呻吟。教室里没有暖气,只有中央一个铁皮炉子烧着牛粪,烟味浓重。十几个孩子裹着厚毡袍坐在板凳上,手冻得通红,却仍一笔一划地抄写着藏汉双语课文。黑板是木板刷上墨汁做成的,边角已经剥落。

“林老师来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跳起来,声音清亮如铃。全班齐刷刷抬头,眼睛像雪地里跳跃的阳光。

林小满蹲下身,轻轻握住小女孩的手:“你叫什么名字?”

“卓玛。”她挺起胸膛,“我每天走两个多小时来上学,翻一座山,过一条冰河。”

旁边男孩抢着说:“我叫次仁,我会背《静夜思》,还会用‘希望盒子’看动画片学拼音!”

她鼻子一酸。这场景她太熟悉了十年前,她在自己家乡也是这样,在漏风的教室里,借着微弱的烛光,一字一句啃着课本。那时候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孩子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音乐、做实验,而她连一本完整的练习册都舍不得用。

如今,她终于把光带到了这里。

当晚,她在教师宿舍铺开设计图。高原环境复杂,普通智慧屋无法抵御极寒与强风,必须升级为“雪域萤火站”采用全封闭式钢结构,外墙夹层填充牦牛毛隔热材料,屋顶铺设柔性太阳能板,并配备小型风力发电机作为备用能源。净水系统要加装防冻阀,网络则通过卫星链路直连成都数据中心。

她一边画图,一边咳嗽不止。高原反应让她整夜头痛欲裂,嘴唇发紫。吉克劝她先回县城休整,她摇头:“工期不等人。等第一堂远程课开讲,孩子们的眼神会告诉我,这一切都值得。”

第二天清晨,施工队陆续抵达。艾力带着凉山来的几位村民也跟了过来,他们穿着厚重棉衣,脸被风吹得皲裂,却干劲十足。更让林小满意外的是,古丽和阿迪力竟然也来了两人是跟着李教授安排的支援团队辗转飞到拉萨,再坐两天大巴才赶到这里。

“你们怎么来了?”她又惊又喜。

古丽笑着扑进她怀里:“你说过,我们要一起点亮一千所学校。”

阿迪力举起手中的工具包:“我爸说,男人说话要算数。我来当工程助理!”

那一刻,林小满忽然觉得,这场雪不再那么冷了。

开工仪式很简单。林小满带领孩子们举行“燃灯誓约”每人点燃一支小油灯,放在新地基四周,象征知识之火永不熄灭。卓玛念出她写的一段话:“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治好奶奶的风湿病。我不怕冷,也不怕苦,因为我心里有火。”

风雪中,那一圈微弱的灯火摇曳不止,仿佛随时会被吹灭,却又倔强地燃烧着。

接下来的日子,成了林小满人生中最艰难也最温暖的一段时光。白天,她亲自参与施工监督,爬上钢架检查焊接点;晚上,则组织教师培训,教他们如何使用平板开展互动教学。高原缺氧让她时常头晕,有一次甚至晕倒在工地,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今天的数据同步完成了吗?”

小周从后方传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确认古丽和阿迪力的学生代表身份,并将为他们办理签证。同时,“千校点亮计划”首批试点进展顺利,南岭和黔东的两所智慧屋已投入使用,反馈极佳。更有二十多个省市的教育局主动联系,希望引入模式。

但挑战从未停止。

第三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封锁了所有道路,补给中断,发电机燃料告急。更糟的是,卫星信号因电离层扰动而中断长达三十六小时,远程课程全部暂停。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像针一样扎进她心里。

那天夜里,她召集所有人开会。炉火旁,大家围坐一圈,脸上都写着疲惫。

“我们能不能撑过去?”她问。

艾力沉默片刻,站起来说:“我在塔克拉玛干扛过七天沙暴。只要人心不散,路就还在。”

老陈点头:“我把备用油省下来,优先保证净水和供暖。”

古丽举手:“我们可以轮流值班,用手摇发电机维持基础供电!”

林小满看着这群人,忽然笑了。她拿出手机,打开一段录音正是那句“叮咚”,来自塔克拉玛干的智慧屋铜铃声。

“你们听,这是我们在每一个地方留下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无论多远,都不是孤军奋战。”

第二天,奇迹发生了。牧民们自发组成运输队,赶着牦牛穿越风雪送来粮食和燃料;县教育局紧急协调直升机空投设备;就连邻近寺庙的喇嘛也派人送来酥油和茶叶,说是“为孩子们积福”。

信号恢复那天,第一节课是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连线直播。当屏幕亮起,城市里的孩子挥着手喊“西藏的朋友们好”时,卓玛突然站起来,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大声说:“谢谢你们!我们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去帮别人!”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一个月后,“雪域萤火站”主体竣工。揭牌仪式上,天空竟破天荒地放晴,阳光洒在银白色的屋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校服(由全国网友捐赠),站在门前合唱《歌唱祖国》。歌声穿透雪山峡谷,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林小满站在人群中,眼眶湿润。她知道,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间教室,更是一种承诺对未来的承诺,对尊严的承诺。

仪式结束后,她独自走到山坡上,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计划:

藏北之后,是南疆戈壁、是云贵深谷、是内蒙古草原……

每一步都难,但每一步都有人同行。

我决定启动“萤火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选拔一百名乡村青年教师,送往国内一流师范院校进修,学成后返回原籍执教,并成为区域项目负责人。

教育不是输血,而是造血。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建房子,更是种下会生长的森林。

回到营地,她收到娜香的最新消息:非洲马拉维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用“萤火背架”组建流动课堂,甚至有母亲学会了用平板记录孩子的成长日记。附上的照片里,那个曾竖起大拇指的女孩,如今正认真地教弟弟拼读英文单词。

她回复道:“告诉她们,萤火虫从来不怕黑夜,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光。”

深夜,她再次翻开日记本:

今天,卓玛问我:“林老师,你会一直陪着我们吗?”

我说:“不会。”

她愣住了。

我抱住她:“但我留下的东西会。就像星星不会陪你走完一生,可它的光,早已照进了你的眼睛。”

这世上最动人的事,莫过于看见一个孩子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那一刻,你就不再是林小满,而是无数个可能的化身。

下一站,南岭瑶寨。

那里的山路九曲十八弯,据说雨季时河水能淹到二楼。

可我知道,总有人在等船靠岸。

而我,愿做那艘逆流而上的舟。

合上本子,她走到窗前。夜空澄澈,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通往远方的光之路。远处,新建的“雪域萤火站”亮着柔和的灯,像一颗落在人间的星。

忽然,铜铃轻响。

她微笑起来。

这声音,她已听过无数次,从塔克拉玛干到凉山,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它不属于某一个地方,而是属于所有不肯低头的命运。

风起了,吹动她的衣角,也吹动远方未尽的征程。

她背上背包,检查卫星电话和地图,轻声自语:“该出发了。”

窗外,启明星正高悬于雪峰之上,静静指引着下一个黎明的方向。

新书推荐: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