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张辽新传小说>张辽新传最新章节列表 >张辽新传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张辽新传-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4)
更新时间:2010-08-24  作者: 杨家大郎   本书关键词: 历史 | 秦汉三国 | 杨家大郎 | 张辽新传 
正文如下:
第三节第一滴血——联军的胜利与董卓的撤退(公元190~191年)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三国志·武帝纪)

公元190年春末,各路联军陆续抵达前线,但都没有率先进攻的意思。袁绍、孙坚等人的部队远来疲惫,需要休整,还可以理解;但刘岱、张邈等人在酸枣驻扎了二、三个月,虽然人数众多,却各自为政,整日相互请客吃饭,不思进取。曹操见再这样下去,会坐吃山空,十分焦虑,于是对刘岱、张邈等人说:“我等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经聚集起来,各位怎么又开始迟疑!如果董卓死守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便行为再残暴,仍然足以制造祸害。现在,董贼胆敢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这是老天要灭亡他的时候啊,我们一战便可平定天下。”诸侯仍然没有响应的意思,但同意让曹操等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带领本部为前锋,率先出击。

曹操急于立功,于是和夏侯惇、曹洪等人带领自己从陈留和谯县募集的5千兵西进,计划攻占军事要地成皋。卫兹觉得这点兵实在太少,又四处活动,终于向张邈借来3千人。另外,鲍信、鲍韬兄弟也率部出发,与曹操、卫兹组成了酸枣方面军的先遣部队。

由曹操、卫兹、鲍信、鲍韬指挥的这支先遣部队到底有多少人,是个疑问。按照此前的史料记载,曹操与卫兹募兵5千,卫兹又借兵3千,鲍信、鲍韬募步兵2万,骑兵7百,这些人此前未有损伤,所以合起来应有28700人之多。然而,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一文中,却说当时仅有数千人参战。大概曹操指的只是自己的部下,没有包括卫兹、鲍信、鲍韬的部队。因此,酸枣方面军先遣部队应当有2万余人,相当于一个军,鲍信为军长,曹操、卫兹、鲍韬为师长。无论从将领的素质,还是从士兵的战斗力来说,这支部队都是酸枣全军中最强的。如果他们首战获胜,联军自然会跟进;但如果他们失利,联军便只能转攻为守了。

先遣军进至荥阳东郊,渡过汴水(也就是联通鸿沟与黄河的汴渠),在西岸与徐荣率领的董卓东路军相遇,内战就此爆发。与董卓的西凉兵相比,联军的数量和装备都不占优势,又缺乏军事经验,所以很快就陷入被动,但仍然苦战不退。傍晚时分,卫兹与鲍韬阵亡,曹操与鲍信都受了伤,曹操的战马也被射死。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让他赶紧逃命,曹操不肯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没有您!”于是保护曹操与鲍信趁夜撤到汴水,坐船逃走。徐荣本来计划继续进攻酸枣,但见联军的抵抗如此顽强,认为酸枣还不易攻取,于是引兵回洛阳去了。从这个角度看,汴水之败,卫兹与鲍韬之死,展示了反董联军的战斗意志,保护了酸枣大本营的安全,对于战争的全局并非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场惨败为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阅历。10年之后,他将与袁绍的大军在汴水流域的这块伤心地上对峙,史称官渡之战。曹操虽然2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却没有在这同一块战场上失败2次。

曹操与鲍信怀着悲痛与失落的心情逃回酸枣,见诸侯联军仍然在饮酒作乐。曹操大怒,批评他们,并且说:“各位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就让袁勃海(袁绍)率河内兵马渡河攻孟津,酸枣诸将占领成皋和敖仓,攻取轘辕、太谷二关,控制天险,再让袁将军(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渡过丹水,攻入武关,威胁三辅。这以后,我们都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多设疑兵,示董卓集团以天下形势,他们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现在各位却迟疑不进,令天下人失望,我曹操为你们感到羞耻!”刘岱、张邈等人还是不能采纳。

曹操的这段话,说明他当时还相当缺乏军事头脑,难怪会惨败给徐荣。汴水之战已经把联军缺乏战斗力的缺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如果袁绍面对董卓军主力,强行渡河攻孟津,可以肯定,很难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曹操、鲍信等人以相对精锐的部队攻打成皋,却连成皋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便溃败在汴水,反而寄希望于其他没有军事经验的将领,带着新兵去攻占成皋、敖仓、轘辕、太谷等众多要塞,然后再“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岂不是痴人说梦?只怕仍然连一座要塞都打不下来,最终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各路诸侯为保存自身实力、维护自身利益起见,肯定不会采纳曹操这种高风险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从战前的兵力部署看来,这显然也正是袁绍和袁术的作战计划,曹操并没说出什么新东西。曹操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军事天才,他此后的用兵如神,都是靠不断积累战争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而来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看到酸枣方面军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曹操于是与夏侯惇、曹洪等人返回故乡谯县,然后去扬州募兵。曹洪家资富庶,驰名江淮流域,所以首先率家兵千余人到扬州庐江郡见陈温。陈温是袁绍的汝南老乡,赞成袁绍的事业,又与曹洪颇有交情,于是欣然调给曹洪上等甲兵二千人。曹洪又渡江到丹杨郡,太守周昕命弟弟周昂(又名周喁)征调二千余人,与曹洪一同北上,和曹操在沛国南部的龙亢县(今安徽省龙亢镇)会师,总兵力应当不下6千人。由此可知,曹操自己并未去过扬州。见了援军,曹操大喜,任周昂为军师。周家是会稽郡的豪强,势力广布于扬州,周昕又是陈蕃的学生,无疑也属于党人,所以袁绍和曹操都重用周昂。周昕忠于袁绍的事业,后来又陆续发兵万余人助袁绍和曹操征伐,终于因此被袁术和孙策杀害。

虽然重用周昂,但曹操却难以讨得扬州兵的欢心。抵达龙亢之后,扬州士卒不服豫州的水土,联合叛乱,夜间烧曹操帐。曹操、周昂、曹洪等人率领5百余名忠诚的部下拼死冲出军营,逆浍河而上,经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跑到谯县北方的建平。在故乡又招募了几百人之后,曹操一行便带着这千余名士兵北上渡河,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没想到,他在那里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抵达河内郡之后,袁绍得到了2个令他悲痛不已,但应当也在意料之中的消息:董卓杀死了汉少帝和袁绍在长安的全部亲属。后一个消息只能加深袁绍、袁术对董卓的仇恨,并增强他们的号召力,但前一个消息却使他们身陷困境。其实,联军一组建,董卓就必然要杀少帝,这并不难预测。但就像张勋正要率辫子兵搞复辟,而溥仪却突然去世了一样,袁绍号召大家帮助复辟的汉少帝现在已死,这种处境实在有些尴尬。身为联军统帅,袁绍现在必须向天下明确宣示:在战胜董卓之后,他是继续辅佐汉献帝,还是另作打算?如果继续辅佐汉献帝,那么现在继续讨伐董卓又有何必要?

接下来,袁绍便接连做了二件相互矛盾、隐患无穷的事,而这正是董卓乐于见到的。

首先,袁绍、韩馥在漳水河岸上会合冀州十郡太守、国相,聚众十余万,号称百万,一同歃血结盟,义正词严地立誓道:

“贼臣董卓乘着汉室衰微之机,倚仗自己强大的兵力,占领帝城,祸乱朝廷,毒杀何太后,残害弘农王,绑架年幼的皇帝,迁往秦地。他又斩戮忠良,焚烧宫室,奸污宫女,发掘皇陵,其罪恶祸及鬼神,皇天、后土都遭到了侮辱,但神祗的怨恨与百姓的悲愤却都无处可以控诉。如今,我等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云集于此,都决心要奉辞伐罪,代表上天消灭这个贼臣。我等结盟之后,都要不惜生命,全力以赴,歼灭凶丑,尔后共同辅佐王室,翼戴天子。如果有人敢违背盟约,愿神明降大祸于他,毁灭他的军队,断绝他的子孙!”

如果这篇誓词的内容是真实的话,那么它末尾的诅咒仿佛也真的应验了:袁绍与韩馥此后没有致力于“翼戴天子”,结果终于像他们自我诅咒的那样,破家亡身。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袁绍以往一向宣称:献帝不是灵帝的儿子,不是刘家的种,不配当汉朝皇帝,又与董卓沾亲带故,理应被废黜。大丈夫说过的话驷马难追,必须算数。但当时联军成员中的主流思想仍是反董卓不反献帝,袁绍虽然身为盟主,但为了避免联盟分裂,只好在誓词中加上拥戴献帝的内容。毕竟,等到消灭董卓之后,再废掉献帝也不迟。

不过,如果袁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董卓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便zhan有了压倒性的政治优势。所以在漳水之盟后不久,经过反复考虑,袁绍便和韩馥等人想出了一个新方案,以便同董卓及献帝的长安朝廷对抗。现在少帝已死,灵帝没有了男性后代,献帝是非法的,所以他们可以在皇室中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承皇位。此类事情在以前发生过许多次,例如在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宣称当朝皇帝刘弘不是惠帝之子,将其杀死,然后拥立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参照这个案例,袁绍便与韩馥等人合谋,打算拥立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袁绍选择刘虞,肯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刘虞是袁绍的老同事,以前共同为何进效力,又共同策划消灭宦官,情投意合;其次,此时袁绍已经再婚,他的后妻姓刘,而前妻李氏则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早就去世了。前往河北并再婚,袁绍与光武帝刘秀在创业初期的这2件事上出奇地相似,其中必然暗藏玄机。可惜有关袁绍私生活的资料太少,不便臆测。但以袁家一贯的婚姻策略看,不是“海内知名”的豪门英才,根本没有结亲的资格,而与袁绍联姻之后,这个家族的成员应当也会在袁绍集团内zhan有显赫的位置。公元190年后,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刘姓男子有4人:刘虞、刘岱、刘表、刘备。刘备肯定不会是袁绍的姻亲,从刘表后来给袁谭、袁尚写的信来看,他与袁绍也无联姻关系,那么袁绍的后妻刘氏就很可能是刘虞或刘岱的家人了。

刘虞是汉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本为光武帝太子,但在其母郭皇后被废后也遭废黜,改封东海王。刘岱则只能算作汉高祖刘邦的直系后裔,因为他的祖先——刘邦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又是刘邦年轻时背着妻子吕雉与一个姓曹的女子幽会所产的私生子,生前地位低下,其后代也从未登上过帝位。所以,刘肥和刘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按《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初平年间(也就是袁绍起兵反董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和亲”的意思是通婚,袁绍让妻子儿女到刘岱处居住,显然是把刘岱当作家里人看待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袁绍的后妻刘氏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姐妹或女儿,因此刘岱会带头帮袁绍组织反董卓联军。袁绍要另立皇帝,推举老同事刘虞而不举亲家刘岱,自有避嫌之意。笔者怀疑,早在刘虞出镇幽州、袁绍劝何进杀宦官时,这个秘密计划便已经拟好了。

袁绍的家庭

袁成—————————————————————————

袁氏∞高躬袁基李膺…→李氏∞袁绍∞刘氏…刘岱袁术袁氏∞杨彪

高干(过继)………→袁谭袁熙袁尚袁氏∞蹋顿袁曜袁氏∞孙权杨修

在拥立新君之前,制造舆论当然是必要的。按照史籍中的说法,赞成袁绍这一计划的似乎只有韩馥,而包括刘虞本人和袁术、曹操在内的众多人士都激烈反对,此事于是不了了之。其实,如此大事不可能那么简单。

首先,韩馥给袁术等人写信,再次宣称献帝不是灵帝之子,诸侯应当仿效陈平、周勃,废杀伪帝,迎立明君。刘虞的功德品行天下无双,为其他皇室成员所不及。光武帝刘秀的第5世祖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秀后来以大司马领河北军政,以此平定天下;刘虞的第5世祖是光武帝之子东海恭王刘强,如今刘虞也以大司马领幽州牧,仿佛光武帝再世,逢5必兴,我等理应拥戴。同时,有关刘虞将会当皇帝的图谶、符瑞也层出不穷,济阴人王定就献给袁绍一枚玉印,上面刻着“虞为天子”的字样。总之,一切都按照王莽、刘秀以前当皇帝的程序,照葫芦画瓢,充斥着腐朽的迷信色彩。

对于袁绍、韩馥宣传的这一套理论,袁术丝毫不接受。他虽然也和其他袁家成员一样迷信,但只迷信对自己有利的预言,比如可以与他的字“公路”互训的“代汉者当涂高”。刘虞如果立为皇帝,功劳算不到他袁术的头上,便宜全让袁绍占了,这种理论可不能信。袁绍于是又亲自给袁术写信说:“我和韩馥拥立刘虞,是为了共建永世之道,让海内见再兴之主。现在西边的那个小皇帝没有刘家血统,公卿以下都媚事董卓,怎能信任?我们就该守住地险,卡断其经济来源,由他们死在那里面。东方圣君一立,太平时代便可立即降临,你还疑惑什么?我们全家遇害,不想想伍子胥的故事,怎能再事奉仇人?违天不祥,希望你再仔细考虑一下。”

袁术回信说:“圣主虽然年幼,却聪明睿智,具备周成王的品德。贼臣董卓趁乱进京,胁迫大臣,只不过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小挫折罢了,很快就会复兴。我袁家祖祖辈辈秉承忠义,太傅心地善良,虽知董卓必为祸害,但是出于对皇上的忠心,不忍离去。现在我家遭遇灭门惨祸,幸好有远近亲友豪杰踊跃相助,不乘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想着另立皇帝,这种话我不想听。你说皇上‘没有刘家血统’,不是诬陷吗?又说‘我们全家遇害,不想想伍子胥的故事,怎能再事奉仇人?’这不是和董卓所想所作的一模一样吗?全心为国的忠臣,怎能做出这等事?国君和上天一样,你难道可以拿上天当仇人吗?我一颗赤心,志在消灭董卓,不懂别的大道理。”从此,袁绍与袁术兄弟绝交。

尽管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袁绍与韩馥还是自称大将军(同时出现二位大将军史无前例,很可能是韩馥称大将军,袁绍仍称车骑将军),以便让自己主持废立之事合法化,随后派使者去见刘虞,请他即皇帝位。刘虞坚决不答应,还说宁可去投奔匈奴,此事于是暂且搁置。不过,公孙瓒等人后来屡次以此事批评刘虞,说明刘虞未必真的不想当皇帝,只是看支持自己即位的人不多,暂时还没有胆量而已。随后,刘虞派从事田畴等人前往长安,向献帝宣誓效忠,并请朝廷东归,希望借此洗刷自己的谋逆之名。田畴、公孙瓒等人都表示反对,田畴又劝刘虞先取公孙瓒,以求巩固自身势力范围,而不是与董卓集团搞好关系,刘虞却不听。

在反对袁绍、韩馥拥立刘虞为帝的人物中,据说还有曹操。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袁绍曾经获得一枚玉印,给曹操看,曹操表面上笑,心中反感。此事非常可能是真的,而且此玉印大概就是济阴人王定献上的那枚“虞为天子”玉印。王沈的《魏书则说,曹操此时当场发言,公然反对袁绍的计划。不过,按照这部史书的说法,曹魏的全体君臣都是圣人,曹操更是战无不胜,算无遗策,永远英明,永远正义,永远忠于汉室。这样的史书并非完全不能信,但总得提防它歪曲事实。实际上,凡是早年的曹操及其部属发表的支持汉献帝的言论,无不出自王沈的《魏书。显然,这部著作的主要宗旨,就是把曹操描述成一向尊奉汉献帝的忠臣。因为只有如此,曹丕代汉才能被解释成正当的行为,而曹魏也不至于被贬低成篡位而来的伪朝。袁绍厌恶与董卓关系亲密的献帝,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魏书中的曹操就必须与袁绍脱离原本的附属关系。

事实应当是,曹操当时刚刚带领千余名散兵游勇抵达河内,看到袁绍要另立皇帝,只感到有些吃惊,并无实力和意愿公开反对。袁绍此时也并不重视这个屡战屡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曹操,甚至把新来的周昂置于曹操的地位之上。曹操当时不可能有什么发言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只不过是笑笑而已,只是到后来才自我解释说“恶之”。需要注意的是,直至公元195年为止,曹操从未干过任何对献帝有利的事情。董卓从入京开始,直到袁绍、曹操出奔之间,除了废少帝、立献帝之外,根本没办过什么大事,至多不过是指使吕布杀丁原而已。如果不是名为帮少帝复辟,实为帮袁绍打江山的话,曹操又为什么要和袁绍同时出逃呢?难道是为了给丁原报仇吗?假如当时曹操对汉朝的忠诚度胜过他对袁绍的忠诚度,并相信献帝的确是灵帝聪明睿智的亲生儿子,能成为比少帝更好的皇帝,那就理应支持董卓,而不是反对他。

袁绍、韩馥计划拥立刘虞为帝的消息当然也传到了洛阳的董卓耳中。为了拉拢刘虞,他在四月加封后者为太傅,但袁绍等人没有允许诏书抵达刘虞的手中。随后,董卓又派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等大臣东行。多种史料都说这些大臣的出使目标是袁绍,这恐怕不可能,因为董卓此时刚杀了袁家50余口人,袁绍岂肯和解?更可能是董卓试图借袁绍拥立刘虞,诸侯意见不统一之际,予以分化瓦解。但袁绍、袁术对此早有准备,使者一进联军势力范围,便纷纷被抓起来杀掉。只有韩融因为本是党人,和袁绍早有交情,所以幸免于难,带着族人跑到家乡颖川郡的密西山中避难。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王匡受袁绍令,杀胡母班祭旗衅鼓,也为自己留下了隐患。

除了外交方案之外,董卓也使用分封的方法对抗袁绍。徐荣在汴水大破诸侯联军以后,升任中郎将,备受董卓信任,于是向董卓推荐自己的同乡、原冀州刺史公孙度。董卓便拜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命他联合东北边境的各个民族,以便袭击袁绍的大后方幽州和冀州。公孙度取得刘虞的许可,经幽州抵达辽东郡之后,立即屠杀了当地支持袁家的百余家豪强,随即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北联鲜卑,又乘青州刺史焦和去世之机,南越渤海攻取青州的东莱等县,实力迅速膨胀。公孙度于是自称辽东侯、平州牧,改设辽东郡为平州,分置辽西、中辽二郡,又划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为营州,拜部下为刺史,郊祀天地,行为僭越,以至于称辽东王。从此,公孙家族便开始了他们在东北近半个世纪的统治,直至公元238年才被司马懿所灭。

经过4个月的消耗,酸枣诸军终于吃完了全部军粮,于是一哄而散。而在袁绍的默许下,刘岱杀害了为组织这次联军立下大功的桥瑁,又派部下王肱继任了桥瑁的东郡太守。对于东郡的重要战略地位,前文已有叙述。一年后,这里将成为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战场。

五月,因为在迁都时染病,司空荀爽在长安去世。因为内战的原因,荀爽的遗体不能返回故乡颍川,只得暂时就地安葬。

袁绍见献帝西迁,而董卓军主力忙于在洛阳抢夺民财,似乎准备撤退,便派河内太守王匡及从事韩浩为先锋,挺进洛阳对岸的河阳津,试图强行渡河。董卓率军在黄河南岸布阵,摆出要阻止王匡渡河的态势。而在夜间秘密派精兵从小平津渡河,从背后发起突袭,大破王匡军,几乎将其全歼。王匡狼狈逃回,袁绍无奈,只得派他到泰山老家重新募兵。韩浩的舅舅、河阴令杜阳被董卓军生擒,董卓想要以此迫使韩浩投降,韩浩坚定地拒绝。袁术听说此事,便表韩浩为骑都尉,将他从袁绍处拉拢过来。由此,袁术与袁绍两兄弟的关系更趋恶化。

因为战事升级,军费紧张,董卓一方面命吕布等人发掘陵墓,抢夺民财,另一方面又取消了秦朝和两汉沿用4百余年的五铢钱,改铸小钱,以便节约用铜量。即便这样,国库中的铜仍然不足,董卓又将洛阳及长安的铜人、铜钟、铜马等大件青铜器全部熔化,用以铸钱。这样一来,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突然暴增,而商品总量却不断萎缩,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石谷子可以卖到数万钱,百姓纷纷放弃了金属货币,改而以物易物。

公元191年二月,董卓见徐荣、公孙度诸将连战连捷,自以为功德盖世,便指示献帝拜他为汉朝历史上空前的要职“上公”太师,比刘虞的太傅更高一级。此前,只有王莽曾按照《周礼的记载,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员“上公”,以太师王舜为百官之首。董卓当了太师,还不满足,又要仿效姜子牙和管仲,称“尚父”。幕僚蔡邕劝他应当耐心,等到消灭东方的敌人之后再加尊号,董卓采纳了这个建议。

蔡邕似乎很有先见之明,因为董卓虽然已经打败了诸侯的东路军和北路军,但还有南路军需要对付。随着袁术、孙坚的荆州、豫州军投入战场,战局立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元191年春,豫州刺史孙坚离开袁术在鲁阳的冬营,与部下颍川太守李竁、副将程普、祖茂、朱治等人率军北上,抵达梁县阳人聚(今河南省汝阳县东北)。董卓闻讯,便派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华雄为都督,率军经大谷关南下迎战。关于这支部队的规模,《汉末英雄记说是5千,《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则说是数万。以可信度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以吹捧孙坚为主旨,而《汉末英雄记叙事持论似更公允一些。不过,当时孙坚军多达数万,胡轸身为大督护,又辅以吕布、华雄等名将,只带5千兵有些太少,也许是步兵数万,骑兵5千。

胡轸虽然受董卓信任,但性格急躁,与属下的关系搞得很差。他看到军队纪律很差,便叫嚷要杀军官,吕布听了不喜。按照董卓事先制定的战术计划,他们首先抵达阳人聚西南的广成县,打算从后方包抄孙坚。当时天色已晚,部队都饿着肚子,而吕布等将领坚持要突袭。胡轸无奈,只得连夜进军,结果因为过于疲劳,攻城不下,大溃而还。次日,胡轸军在广成休整完毕后再次攻城,但孙坚已有准备,他们无功而还。而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本在鲁阳城东门外,送长史公仇称去豫州调遣军粮,董卓军突然出现,孙坚镇定自若,带着部下徐徐入城,董军不敢攻城。这两件事的情节颇为相似,只是发生地点不同。

虽然击退了胡轸军的围攻,但孙坚看到敌众较多,阳人聚难以守住,又打算去与应当归自己统帅的原孔伷部下豫州军会师,于是放弃阳人聚东进。董卓早已料到了孙坚的行军路线,于是派徐荣、李蒙的东路军向西南挺进,在梁县东截击孙坚,将他打得大败,生擒颍川太守李竁,用开水活活煮死。孙坚军士卒被俘后,都被用涂有猪油的布裹起来,倒立于地,然后从脚开始,慢慢烧死。孙坚、程普、祖茂、朱治等数十骑溃围而出,徐荣的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孙坚经常戴一种叫“赤罽帻”的红色头巾,十分醒目,此时为了逃跑,便脱下赤罽帻,让祖茂戴上。徐荣的骑兵都去追赶祖茂,孙坚于是得以逃往颍川郡。

在与公仇称的豫州军会合之后,孙坚军势复振,于是挥师西进,与胡轸军大战于阳人聚,临阵斩杀都督华雄等将,胡轸、吕布等人狼狈逃回洛阳。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和《江表传记载,这场空前的胜利令孙坚声名鹊起,许多人因而在袁术面前说他的坏话,也许是董卓指使的。袁术对孙坚产生怀疑,便不给孙坚军粮,孙坚为此专程从阳人聚跑到鲁阳去向袁术解释。袁术明白了实情,感到惭愧,这才重新发给孙坚军粮。这一记载并不合理,更不公正,因为孙坚当时任豫州刺史,有一州的粮草可以调遣,而袁术只有南阳郡,南阳以南都是刘表的地盘,刘表又为董卓截袁术军粮道。更何况,自从孙坚袭杀南阳太守张咨之后,南阳百姓便对孙坚恨之入骨,早就有过冲突,怎肯为他缴纳和运输粮草。孙坚军粮不足是事实,但主要责任绝对不在袁术。

实际上,当时孙坚能够倚靠的唯一盟友,也只有袁术了。自从袁术因为拥立刘虞之事与袁绍绝交之后,袁绍便恨乌及屋,此时居然乘孙坚与董卓战得难分难解之际,委任曹操的军师周昂为豫州刺史,命他南下去夺孙坚的豫州,全不顾及孙坚讨董卓,也是在为自己报仇。此前,曹操与周昂一起从扬州到河内来,这次很可能也会同行。多数史籍都有意对曹操从公元190年冬到公元191年秋这一年的行动避而不谈,但按照其中比较客观公正的《魏略记载,在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曹操曾经遭到袁术部下的围攻,被迫跑到朋友秦邵家中避难。秦邵自称是曹操,于是被袁术的士兵杀死,而真正的曹操却乘机逃走。后来,曹操为了报恩,收秦邵之子秦真为养子,也就是诸葛亮后来的宿敌曹真。这件事极可能就发生在公元191年,它证明曹操与周昂当时受袁绍指使,一同南下攻豫州,因此与袁术、孙坚和公孙越发生冲突。后来的战局对袁绍军不利,周昂仅能自保,曹操更是全军覆没,自己也几乎被袁术军杀死,所以曹魏的史书对此语焉不详。

对于袁绍这一丧尽天良的阴谋,孙坚浑然不知,而是继续向洛阳进军。听说胡轸战败,董卓大惊,派李傕去向孙坚求和,又提出两家和亲。孙坚赶走李傕,长驱直入,一举攻陷洛阳南90里的军事要地大谷关。董卓孤注一掷,亲自出马,与孙坚在洛阳城南的几座皇陵间大战,结果又遭惨败,只得退到西北方的渑池,留吕布驻守洛阳。孙坚根本不把吕布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迅速向洛阳发动进攻,突入宣阳城门,吕布落荒而逃。董卓见大势已去,便向长安撤退,命董越、段煨、牛辅等部将断后。孙坚高奏凯歌进入残破的洛阳城,扫除宗庙,平整诸陵,又意外地在水井里发现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随后,他又挥师西进,追击董卓,势如破竹地攻陷函谷关等天险,战胜董卓的后卫部队,推进到渑池。这时,从后方突然传来袁绍派周昂袭取豫州的消息,孙坚且惊且怒,哭着叹息说:“同举义兵,以救社稷。逆贼就要被消灭了,盟友间却作出如此事,我还能和谁同心协力呢?”只得放弃大好战局,向东撤退。董卓于是发起反击,重新占领洛阳,并派中郎将牛辅与河南尹朱儁镇守该地。

综合各种史籍的记载可知,《三国演义中有关诸侯联军讨董卓的章节几乎全部不符合史实,尤其是袁绍、孙坚、吕布、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期间的表现。讨伐董卓时,袁绍身在河内,一直没去黄河以南,酸枣诸军对曹操西征的支持不力,跟袁绍完全没有关系。联军之中,真正打败过董卓军的将领只有孙坚,杀死华雄、战胜吕布、攻入洛阳,全都是孙坚的功劳。“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全属文学创造。吕布当时并未和刘备、关羽、张飞在战场上交手过,东汉时期也根本就没有设虎牢关。刘备、关羽、张飞虽然曾参加过讨董卓联军,却被董卓打败,只好去幽州投奔公孙瓒,公孙瓒看在老同学的情面上,表刘备为别部司马。

实际上,刘备在公元190~191年之间的行为很值得研究。他本与老师卢植同在洛阳,卢植因为废立之事得罪董卓,辞官去幽州时,刘备不曾同行,后来却与曹操到沛国去募兵。这说明,刘备、关羽、张飞和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是同时离开洛阳的。当曹操、卫兹、鲍信、鲍韬在已吾县会师时,刘备必定在场。当这些人西征董卓,被徐荣在汴水击败时,刘备、关羽、张飞应当也随军。汴水战役之后,刘备等人跑到河北,但并没有像曹操一样,去河内投奔袁绍,而是到幽州投奔公孙瓒,不知道在打什么算盘。当时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关系还很和睦,二人都与刘岱和亲,而且公孙瓒已经响应袁绍的号召,南下讨董卓了,只是尚未抵达前线。但在一年之后,公孙瓒便与袁绍反目成仇,刘备从此便陷入一种非常动荡的生活,这恐怕是他决定去幽州时始料未及的。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