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张辽新传小说>张辽新传最新章节列表 >张辽新传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张辽新传-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2)
更新时间:2010-08-24  作者: 杨家大郎   本书关键词: 历史 | 秦汉三国 | 杨家大郎 | 张辽新传 
正文如下:
第五章乱世枭雄

第一节董卓入京——袁氏兄弟的逃亡(公元189年)

“太尉郿侯卓,起自东土封畿之外,义勇愤发,旋赴京师,先陈便宜,列表奸滑群慝情状,辞意激切,感物寤灵。精兵虎臣承持卓势,奋击丑类,漏刻之间,靡有孑遗。卓闻乘舆已移河津,身率轻骑,长驱芒阜,上解国家播越之危,下救兆民涂炭之祸,然后黜废顽凶,爰立圣哲,天心聿得,万民赖佑。”——蔡邕《荐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

成功铲除宦官的行动,似乎标志着袁绍计划的大获全胜。在张让、段珪等太监投黄河而死,汉少帝与陈留王在北邙公墓里流浪的那个不眠之夜,袁隗、袁绍和袁术一家都留在洛阳城内,丝毫没有急着寻找皇上的意思。如今,洛阳的军政大权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天下已经是袁家的了,这两个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孩迟早会回来给他们当傀儡的,不是吗?

不过,袁家忽视了一个存在变数的因素——董卓。按理说,董卓是袁氏故吏,应当支持袁家对朝政的控制才对。而且他在事发前已经向西北方撤退,袁绍屠杀宦官时,董卓军远离洛阳300里,似乎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赶到。所以,董卓因素不在袁家的战略考虑之中,倒也合情合理。

但是董卓不按常理出牌。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在局势平定之前赶到洛阳,控制皇帝,那就只能听任袁家摆布。袁家能授予董卓的,最多也就是一个九卿或州牧,但他并不满意于此。所以,他一得知洛阳城内着火的消息,便立即率领3千兵马急进,一日一夜狂奔300里,在凌晨抵达洛阳城西。他的辛苦马上就收到了回报,听说宦官们把皇帝兄弟带出城外,而且至今未归,机智的董卓便立即明白,自己没有白跑,好运真的来了。

在北邙公墓里,前来迎接汉少帝与陈留王的官员越来越多,为首的是那位以花钱买官闻名的前太尉崔烈。东方破晓时,他们护送着两兄弟返回洛阳,却迎面碰上了董卓的部队。崔烈见状,拍马上前,对董卓说:“皇帝在此,一切安全,有诏书命你退兵。”董卓回敬道:“你们各位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却想让我退兵?我昼夜疾行300里赶来护驾,得到的却是这种待遇,难道我不能砍下你们的脑袋吗?”然后策马来到汉少帝面前,教训说:“陛下纵容太监们乱搞,导致今天的大祸,错误不小吧?”少帝一看是众多羌胡骑兵簇拥而来的董卓,立即被吓哭了。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怎样杀害董太后一家的,却没想到报应会来得这么快,不禁喃喃自语。董卓连一个字都听不懂,就又转到闵贡马前,对陈留王说:“别怕,我是董卓,到我这来抱。”于是从闵贡手里把董侯抱过来,问他这场祸乱的起因和过程。此时,董侯虽然才9虚岁,比少帝小8岁,但因为从小和董家亲近,所以在董卓面前丝毫不紧张,把政变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董卓大喜,觉得董侯真是比史侯强多了。

清晨,汉少帝与董卓一行回到洛阳宫中,随即宣布大赦天下,清理皇宫内外的废墟。这一清理,人们才吃惊地发现,秦始皇的蓝田玉玺不见了。汉承秦制,皇帝拥有6块玉玺,分别称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除此6块玉玺之外,还有一块更重要的秦始皇蓝田玉玺,即所谓“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这场袁绍指挥的“排宫之变”中,乘舆六玺倒是都找到了,但传国玉玺却失踪,有人说是被张让揣着跳黄河了。当日天降大雨,而且此后一连下了3个月,好像连老天爷都在为宦官之死哭泣。确实,汉朝衰亡的命运,此时即便老天爷也难以挽回了。

与董卓抵达洛阳几乎同时,另外3支部队也相继赶到。他们是: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几千名并州兵,骑都尉鲍信率领的千余名泰山弓弩手,以及张辽在河北招募的千余人。董卓收编了张辽及其部队,又封丁原为执金吾,吕布为司马,让他们统领洛阳的一部分禁卫军。看到董卓傲慢自大的样子,鲍信便劝袁绍说:“我看董卓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将有异志。您如果不早作打算,必将受他制约。乘董卓现在新至疲劳,我们发动袭击,可以将其擒获!”袁绍不同意,鲍信只好引兵回泰山去了。

袁绍不采纳鲍信的建议,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董卓既是袁氏故吏,又是一介武夫,入京之后,虽然态度骄横,但遇事也常与袁隗、袁绍商议,双方似乎没有立即决裂的必要。其次,董卓在军队中威信很高,加以收编张辽,联合丁原,实力不可低估。袁绍、袁术兄弟麾下的禁卫军从骨子里怕董卓的凉州军,鲍信等人的部队又都是新兵,武力对抗,没有多少胜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洛阳的其它势力怕董卓,但董卓也有隐忧。他带进京师的先头部队不过3千人,自嫌兵少,担心别人不服,于是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按照正史的记载,董卓每隔四五天,便秘密把军队带出城外,次日大张旗鼓而还,令别人以为自己有无数援军。这条记载不可信,因为此计最多只可用一次,第二次便很容易被别人察觉。董卓并非没有来自西方的援军,他在讨伐王国时有2万兵,后来一直没有移交给皇甫嵩,所以其余1万多步兵迟早会赶到洛阳来。董卓的另一个西方兵源来自边章、韩遂,这件事很复杂,留到后文再分析。

除了自己的旧部、张辽的新兵、边章与韩遂的援军之外,董卓的第4个兵源来自丁原的并州兵。丁原的主簿吕布见利忘义,董卓于是以高官厚禄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这支部队。董卓见吕布文武双全,特别喜爱,收他作养子,拜为骑都尉,作自己的贴身保镖。

最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也都倒向董卓,董卓拜刘表为北军中候,统领这支部队。这件事很奇怪,因为从军制上讲,何家部曲理应接受袁绍、袁术兄弟的领导,不应投靠董卓;刘表又是袁绍的心腹,董卓不应加以重用。其实,这件事正好说明,袁、董两家当时沆瀣一气,不分彼此,所以双方在人事问题上相互妥协。除了刘表之外,董卓又重用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袁绍的朋友为心腹,因为他自己的老部下都是武将,没有行政经验。

董卓花了3个月时间,整合了上述5支部队,于是兵力大盛,取得了洛阳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董卓的旧部有2万,张辽的新兵千余,吕布的并州兵数千,刘表的北军不下万人,即便边章与韩遂的援军尚未赶到,董卓也应至少拥有了4万部队。随后,他又以长期下雨,导致水灾为由,迫使朝廷禳灾,革除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取而代之。

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人成为董卓的幕僚之后,纷纷建言献策,要求录用在野党人。董卓欣然同意,于是征名士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名士入朝。这些人刚刚动身,便在沿途被加官进爵,备极荣华。荀爽从上路到被拜为司空,只用了93日。在此期间,董卓还拜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蔡邕为侍中。只有申屠蟠还是像以前回绝何进、袁绍一样,婉拒了董卓的邀请。

在何颙等人的建议下,董卓又拜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这几个人不仅都是名士,而且全是袁氏故吏,与袁绍有不少交情。通过这些人事任命,董卓在士大夫间的威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取代老上司袁隗,成为朝廷的真正领袖。

董卓既然已经获得了强大的军政实力,接下来就要推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了。

九月癸酉日,董卓与袁绍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谈话”。有关的记载很多,但不太符合逻辑,所以被裴松之认定为“妄之甚矣”。但要说它们全是编造的,似乎也不合理,很可能只是被断章取义,导致前后顺序错乱,内容缺失严重而已。综合各种史料,并根据日常逻辑对前言后语的顺序略作调整,再补充些相关材料,这场谈话的大致情况应当如下:

董卓首先对袁绍说:“本初啊,只有贤明之人,才配当天下之主!一想起灵帝,就令人生气!董侯看上去不错,我打算拥立他,你觉得能比史侯强吗?”

袁绍回答:“皇上目前还年轻,也没干过什么坏事。您如果要废嫡立庶,恐怕大家不会同意的吧。”

董卓说:“有些人小时候还挺聪明,长大了以后却越变越笨,我看史侯就属于这种情况,一点出息也没有。咱们就先这么办着,如果董侯也不行的话,再想别的办法好了。”

袁绍说:“汉家君临天下已4百多年,恩泽深厚,百姓拥戴。外界盛传董侯不是灵帝的亲生子,如果我们废掉刘家后裔,另行拥立一个本来不姓刘的人,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董卓说:“老刘家的种就那么好?实在烂泥不上墙的话,我看也没必要再留着。”

袁绍说:“您这话我可坚决不能同意,别人恐怕也……”

董卓大怒,对袁绍喊道:“臭小子你敢!天下之事,岂不在我的一句话?我想办的事情,谁敢不同意?你觉得我董卓的刀不够利吗?”

袁绍回答:“天下武力强大的,恐怕不光是董公一人吧?这样,容我先回去和太傅讨论一下,再答复您。”然后起身离去,满座惊愕。

离开董卓家之后,袁绍便把自己的节杖挂在洛阳东门上,以示辞职,并带着3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和司隶校尉印章,经河内郡北上,到冀州勃海郡投奔韩馥去了。同时,袁术南奔荆州南阳郡,而曹操东奔兖州陈留郡。

这一天决定了中国未来半个多世纪的内战命运。

对于这场导致袁绍与董卓关系破裂的辩论,我们至少应该提3个问题:

一、袁绍有必要坚持反对董卓废史侯,立董侯吗?

二、袁绍出奔冀州,是一时冲动,还是早有预谋?

三、董卓当时佩戴的武器,是像《后汉书·袁绍列传所说,是宝剑,还是腰刀?

首先,因为董卓是董太后的亲戚,而董太后被何太后兄妹所杀,史侯又是何太后的儿子,所以董卓废史侯,立董侯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不要说袁绍,任何一个略通人情世故的官员都应当能够预料到此事。如果袁绍始终坚决反对董卓另立董侯,那么一开始就不必姑息养奸,后来更无须当面顶撞。实际上,支持董卓拥立董侯,无损于袁家的利益,为此与董卓决裂,似乎不合情理。若是为汉朝的未来考虑,又正如董卓所说,史侯懦弱无能,董侯聪明稳重,是更好的皇帝人选。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董卓来说,继续维持汉朝统治是较好的选择,废掉仇人何太后之子汉少帝只是为了自保,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招致袁绍如此激烈的反对。

袁绍与董卓决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支持汉少帝(史侯),反对汉献帝(董侯),因为这是袁绍成为何进政治遗产继承人的最主要前提条件。如前文所述,袁绍一直在社会上宣称,董侯不是灵帝的亲生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如果拥立董侯(献帝)是袁绍可以接受的话,那他完全没有必要与董卓迅速决裂,但这无异于是打自己的嘴巴。实际上,董卓一开始并不认为袁绍会为此与自己决裂,所以放任袁绍等人从洛阳逃走,后来捉拿不得,便又加以宽恕和封赏,以求双方和解。但袁绍要的是最高权力,而不是董卓的副手。是他袁绍消灭了祸害东汉朝政上百年的宦官集团,是他袁绍控制着首都军政,而董卓却夺走了这些应该属于他的功勋和权力。袁绍本来就是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司隶校尉,何进死后又立下大功,理应继承何进的大将军之职,至少也该升任“录尚书事”的三公,可是董卓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袁绍才会与袁术、曹操等人义无反顾地出奔,才会在已经得到董卓的宽恕后组织讨董卓联军,而丝毫不为洛阳亲友的安全考虑。

其次,袁绍出奔冀州,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预谋。否则,他也难以顺利地将包括3个儿子在内的家人都带出洛阳。另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逃离洛阳前后,袁绍问曹操说:“如果事情不按照我们的计划发展,那么哪个方向的土地更适合作根据地呢?”曹操反问道:“足下以为哪个方向好?”袁绍说:“我占据黄河与燕、代之间的土地,联合北方的游牧民族,南向以争天下,应该比较有把握吧?”曹操回答:“我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以正道统御部下,无论根据地在哪个方向,都可以获得成功。”《傅子还记载,曹操又补充说:“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了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而变化了。”

这两条记载似乎都证明,袁绍早就有意效仿东汉的开国之君光武帝,计划经营河北,作为自己的战略基地,而曹操则更为重视人才,并不很看重根据地的方位。后代评论者评论袁、曹二人的优劣时,往往以此作为论据。但是,这些记载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后来曹操在吞并袁家势力后,立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大本营移到袁绍以前的大本营邺城,又自领冀州牧,还打算利用恢复古代的“大九州”制度扩张冀州版图,所作所为,与袁绍简直一模一样。东汉末年的河北,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兵精马多,便于和北方游牧民族联盟,这是谁都难以忽略的。马匹是古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与河北相比,中原和长江流域在这个方面都严重先天不足,光武帝以河北骑兵征服全中国,并非偶然。所以,曹操在创业初期不能占据河北,并非因为他不重视河北的战略优势,而是时势使然。

其次,袁绍后来虽然把大本营设在邺城,但其活动范围并非仅限于河北,而是多次赴黄河以南的青州、兖州和豫州亲征,势力范围所及,更远至江东和岭南。

第三,袁绍所得人才,比曹操多得多。范晔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卷尾评论说:“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一点都不夸张。曹操后来用以在官渡战场上和袁绍相持的部下,如荀彧、荀攸、郭嘉、董昭、朱灵等,都是袁绍的故吏,大多也是被袁绍派来辅佐曹操的。

最后,在此前和此后,曹操都是袁绍的部下,也因此同时出奔,《三国志和《魏书等史籍却反复强调曹操一直独立自主,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联系当时的局势,袁绍可能虽然已经决意前往河北发展,但因为袁家历来在河北都没有根基,所以感到忧虑。曹操见状,便安慰袁绍说:“如果不行,就回中原来。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了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而变化了。只要您选用贤才,遵循正道,无论占据哪块根据地,都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不过,《三国志的有关记载,也说明了在袁绍集团覆灭之后,人们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他晚年忽视人才培养,一意重视地利,终于导致众叛亲离,被老部下曹操、荀彧、荀攸、郭嘉、董昭、许攸、鲜于辅、张郃、高览、朱灵等人联手击败的历史事实有共识。但是,创业早期的袁绍并不是这样刚愎自用的。

袁绍前往勃海郡,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勃海郡属冀州,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氏故吏,对袁绍比较友好,便于他开展工作。以人口论,勃海是河北第一大郡,在全中国排第8位,超过凉州总人口的2倍,比并州的总人口也要多出一半。正如袁绍的谋士荀谌所言:“勃海虽郡,其实州也。”这个郡包括今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南部,首府南皮,夹在幽州、冀州和青州之间,距离兖州和并州也不很远,占据黄河与子牙河之间的沃土,实在是战略要点,难怪公孙瓒和曹操都对此地垂涎三尺。

董卓当时佩戴的武器,正如他本人所说,是腰刀,而不是《后汉书·袁绍列传所说的宝剑。袁绍当时“横刀长揖”,佩戴的显然也是腰刀。这看似一件无关主旨的小事,其实却反映出中国兵器史上的重要变化。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上看,在东周和秦朝,中国短兵器以剑为主,而在西汉时期,腰刀便慢慢多了起来,但还没有普及;到了东汉末年,宝剑的地位已经基本上被腰刀取代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剑的制造成本大大高于腰刀,不经济;二,剑的招式繁多,训练周期比腰刀长;三,随着盔甲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金属铠甲的普及,能刺能劈的剑杀伤力下降,效果不如专门用来劈的腰刀。腰刀虽然未必能劈开敌人的铠甲,但却可以使其变形,从而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剑如果不能刺穿敌人的甲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此外,在遭遇突发qing况时,剑容易卡在剑鞘里拔不出来,而腰刀因为有一定弧度,拔出来很容易。所以,腰刀的普及,标志着中国兵器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众多新式武器都将随之应运而生。

在与袁绍争吵的次日(甲戌日),董卓在朝廷上正式提出废汉少帝,立董侯的意见。百官震惊,但只有尚书卢植表示反对。董卓大怒,打算杀掉卢植。幸好蔡邕等人为卢植求情,他这才仅仅被免官,得以迅速逃离洛阳,到幽州上谷郡隐居起来了。多年来,卢植的政治意见始终和袁绍保持一致,后来担任袁绍的军师,帮助袁绍对付自己的学生公孙瓒。同时和卢植从洛阳逃走的,大概还有他的另一位学生刘备。

袁绍、袁术、曹操、卢植等人逃走后,董卓要求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就废立问题表态,袁隗同意,议案于是通过。当天,董卓逼迫何太后下诏,废黜汉少帝为弘农王。袁隗随即走上殿阶,亲手解下少帝腰上的皇帝玉玺,并搀扶他下殿,向弟弟陈留王刘协跪拜称臣。刘协(董侯)于是即皇帝位,史称汉献帝。

汉献帝刚刚奉何太后的诏命即位,董卓又宣布:“何太后迫害董太后,导致她的非正常死亡,严重违反了婆媳之礼。”将何太后软禁于永安宫。2天后,董卓毒死何太后及其母舞阳君,又将何太后的弟弟何苗从棺材中刨出来支解。显然,何进的尸体此时早已找不到了,否则一定也会成为董卓的泄愤对象。

立董侯、杀太后,使复仇成功的董卓成了真正的太上皇。他感到有理由犒劳一下自己,于是拜远在幽州的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空出来的太尉之职则被董卓自己接管。其实,大司马与太尉是一回事,东汉时期的文献经常混用这两个职务。董卓把它一分为二,实际上也就架空了刘虞的军权。此外,董卓又因拥立新君有功,得以加节传、斧钺、虎贲,领前将军事,封郿侯。为了加强自己的太尉幕府,董卓选择贾诩为自己的幕僚,随即加拜为平津都尉,后又升任讨虏校尉。

十一月,应蔡邕的表举,汉献帝拜董卓为东汉时期从未设置过的相国,有权“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以往,任何贵族大臣入宫都要小跑(趋),并且在殿门外脱掉鞋子和袜子,以示对皇帝的恭敬,而现在这些“繁文缛节”都不再适用于董卓了。此外,董卓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

为了维护自己新任相国的尊严,董卓加强追捕袁绍、袁术和曹操的力度,给他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在当年秋天,曹操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和《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不同,曹操并不是因为企图借献“七星宝刀”之机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而是在自己并未得罪董卓的情况下,像一个忠诚的奴隶那样,跟随袁绍出城逃难去了。离开洛阳以后,曹操改名换姓,和几名随从向东潜行,来到自己的老朋友吕伯奢在成皋的家中。恰逢吕伯奢不在,因为某种原因,曹操杀死了吕伯奢全家。

按照《魏书的记载,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见财起意,劫走了曹操的马匹物资,所以曹操亲手杀死了他们。而按照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记载,精神高度紧张的曹操听到吕家人在厨房里拨弄餐具的声音,误以为他们在准备谋害自己的兵器,结果“刺客综合症”发作,提剑而出,一连杀死八人,临走时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两相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不过,《魏书这样写也有它的道理:作为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有义务秉承孔子的“春秋大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尊者讳”。像公元前632年的践土之盟,晋文公召周襄王到会,孔子却认为:“以臣召君,不宜用以教育后人。”于是在《春秋里写道:“天王狩于河阳。”好像周襄王只是偶然到河阳去打猎,半路上意外遇到晋文公等诸侯,赏光莅临,令诸侯们感激不尽一样,“君君臣臣”之礼便得到了史家的虚拟维护。曹操贵为魏朝的太祖武皇帝,至尊无上,在深明春秋大义的魏国儒生看来,他的恶行当然也必须严加隐讳和篡改了。

离开成皋之后,双手沾满吕家人鲜血的曹操来到中牟县。当时,中牟县已经得到董卓的命令,让他们逮捕所有与二袁有关的可疑人员。所以,主管地区治安的亭长将曹操逮捕,押解到县里。县功曹以为董、袁相争,天下将乱,胜负不可知,不宜拘拿袁绍的助手,于是劝县令释放了曹操。其实,这背后还另有隐情,因为某位高官一直在背后保护着曹操。

从中牟县大牢死里逃生之后,曹操继续向东南方逃走。按照《魏书的记载,曹操在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兴义兵”,因此遭到豫州刺史黄琬的追杀。据《后汉书与《后汉纪,黄琬确实曾经担任过豫州牧,但在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九月甲午日已升任司徒,由孔伷接任豫州刺史。所以,曹操如果曾经遭到黄琬的追杀,只可能是在他和袁绍、袁术逃离洛阳与黄琬升任司徒之间,也就是公元189年九月癸酉日和甲午日之间的20天之内。

从地图上看,曹操最终未能返回故乡——豫州沛国谯县,而是停留在兖州与豫州之间的边境城镇——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南)。曹操从洛阳向谯县进发,沿途经过成皋、中牟、陈留、己吾四地,取道最短的一条路线(从洛阳到己吾,全程约250公里,骑马者在4~5天内便可走完),行程非常合理。看来,曹操之所以最终没能回到谯县募兵,正是由于黄琬的阻挠。

按《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黄琬也曾是党人,被禁锢了将近20年,与杨彪过从甚密,后来又与王允联合谋杀董卓,所以他和二袁的关系应当不错。但是,黄琬肯定接到过董卓命他追捕二袁党羽的命令,而且积极阻止曹操进入豫州境内,否则也就不会快速升任司徒。黄琬和部分党人对董卓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政治权力的分配。

《魏书又提到,曹操有一个朋友叫秦邵,字伯南。当曹操被黄琬的爪牙追杀时,秦邵挺身而出相助,结果曹操逃走,秦邵遇害。秦邵只有一子,名叫秦真,曹操感激秦邵,又可怜这个孤儿,便将秦真改姓曹,并收为养子,这就是后来诸葛亮的劲敌曹真。和其它许多历史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完全虚构,但也不完全可信。对照《魏略的版本,再联系相关历史背景,便可知道此事其实发生在公元191年底,那位因追捕曹操而杀害秦邵的大人物并不是黄琬,而是袁术,所以我们将它放到后文中叙述。

在侥幸逃脱董卓的重重追捕之后,受困己吾县、无法进入豫州的曹操宛如丧家之犬,情绪低落,而且非常缺钱,全无一点为袁绍招兵买马、建功立业的激情和信心了。现在需要有人主动站出来,在精神上为曹操打气,在经济上给曹操资助。当然,此种人少之又少,但偏偏给洪福齐天的曹操撞上了。

这位东汉末年的活雷锋姓卫,名兹,字子许。卫兹家产富庶,慷慨大度,多谋善断,品德高尚,自幼闻名乡里。当时天下第一名士郭泰曾经亲自拜访卫兹,见他在市场上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感慨道:“子许少欲。”成年后,卫兹立即被陈留太守推荐为孝廉,担任车骑将军何苗的幕僚,何苗遇害后又为司徒杨彪效命。据《后汉书·献帝纪,杨彪出任司徒的时间是公元191年十二月戊戌日,而此时曹操与卫兹已经起兵了。所以,卫兹在从洛阳赶到陈留郡与曹操见面之前,早已是杨彪的幕僚了,那应在杨彪当年九月丙戌日出任司空之后,而在十二月之前。也就是说,卫兹去见曹操时的身份,应该是司空杨彪的幕僚,而不是司徒杨彪的幕僚。

杨彪是袁逢的女婿,也是袁术的姐夫(或妹夫),在宗法上又是袁绍的堂姐夫(或堂妹夫)。袁绍和扬彪的关系一向恶劣,但袁术却与杨彪过从甚密,所以整件事情就变得很清楚了:

曹操本来根本逃不出董卓的手心,但袁术在逃亡前与司空杨彪打招呼,请他照顾曹操。袁术此举,大概有把曹操从袁绍处拉拢到自己身边的考虑。于是,杨彪授命幕僚卫兹沿途保护曹操,疏通官场关系,最后在陈留与曹操会面,给予曹操大笔金钱。杨彪选择卫兹,当然是因为此人的家族在陈留很有势力,陈留与曹操的故乡谯县相近,曹、卫二人的性格又相近,便于共事。只有这样,曹操才可以顺利地募集到讨伐董卓的兵马。

见到曹操之后,卫兹很吃了一惊。原来大家都以为,曹操是“天下雄俊”、“乱世奸雄”,但现在这个曹操却显得心灰意冷,似乎压根没有起兵的意愿。卫兹只好激励曹操说:“祸乱的根源已经很长了,不打仗没法解决;现在就得起兵,你不打人家,人家可要打你”。曹操听后精神重新振作,便开始和卫兹在陈留郡募兵。

为了给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创造招募军队的条件,周毖、伍琼等人便劝董卓说:“像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冒犯了明公,所以恐惧出奔,并没有别的意思。现在我们如果急着悬赏捉拿他,肯定会逼得他狗急跳墙。袁家四世树恩朝野,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如果招募豪杰,组织军队,联合英雄起事的话,崤山以东恐怕就都不再是明公的地盘了。以我等的愚见,不如赦免他们,拜袁绍为一大郡的太守。袁绍一定会为自己能够免罪而庆幸,不会再反对您了。”

董卓深以这个建议为然,立即以献帝的名义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前将军,封邟乡侯,又拜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袁绍在冀州接旨,领受了勃海太守与邟乡侯的印绶,但婉言拒绝了前将军的头衔。随后,他一面前往勃海郡上任,一面继续策动韩馥等冀州地方官讨伐董卓。

与安抚袁党势力同时,为了讨好党人,董卓又与杨彪、黄琬、荀爽等大臣为陈蕃、窦武及所有党人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爵位,拜他们的子孙为官吏,并派遣使者到其坟前祭吊。看来,此时的董卓已经沉迷于洛阳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为自己能够与袁绍等人和解,从此过上舒坦日子了。所以,他在新年时借汉献帝之口,宣布改元为“初平”,意为“从此开始,天下太平”。

这一回,董卓可大错特错了。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