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南宋锦衣卫小说>南宋锦衣卫最新章节列表 >南宋锦衣卫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南宋锦衣卫-1234
更新时间:2011-06-20  作者: 雪山飞狐   本书关键词: 穿越历史 | 雪山飞狐 | 南宋锦衣卫 
正文如下:
王师北定中原日之何必桑干方是远

绍兴七年纪事

★浮星槎★

绍兴七年正月初一,已经从临安驻跸平江即苏州的赵构再下移跸建康之诏。在靖康之耻后的第十一个年头,这个意味明显的举动,让很多人终于盼到了希望。

绍兴七年的这个春节,赵构安心度过。这个安心的春节来得有些出人意料。年前伪齐大举入侵,诈言携金兵而来,气势汹汹,朝廷差点要放弃淮南,做保江之计。然而金人到底没有来。岳飞的援军尚在途中,刘豫的军队就被二流的杨沂中、张俊、刘光世军队打得落荒而逃。捷报传来,赵构终于相信,自己的宝座已经坐稳,不会象那年的柑灯一样轻易就被风浪掀翻了。

建炎四年的春节,赵构在海上度过。摇尾乞怜了两年多,苟延残喘了两年多,狼奔豕突了两年多,他的朝廷还是无可奈何得陷入了谷底。正月初一,海风很大,赵构的船队在海上飘摇。“搜山检海”的金军正在风浪之外、海上、陆上,虽然看不见,然而掀起的恐惧,却象海浪一样,时不时突如其来。

建炎三年秋天的时候,赵构在给金人的国书之中这样说道,“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三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身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諰諰然,唯翼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然而半年过去了,赵构真的沦落到了无所容厝的地步,金人的怜悯却没有降临,降临的只是金人的铁蹄。

赵构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他的父亲和大哥一直到当了俘虏的时候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摇尾乞怜,也要有摇尾乞怜的资格。而摇尾乞怜得到的,也最多是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赵构对金人哀求想得到的,当然是统治半壁江山的权力。然而要得到金人的恩赐,他要先证明这半壁江山是属于他自己的,连金人都夺不去。

建炎四年元宵节,天公作美,章安镇外的海面上风平浪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天气,也许是因为海上生活太无论,也许是因为赵构想通了那个道理,他竟然有了作乐的兴趣。夜里,他命人用柑皮做成桔灯,放入海中,柑灯随潮而去,“数万点火珠,荧荧出没沧溟间”。

这个柑灯的故事本身也许无关紧要,可是我总觉得,这是赵构人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些柑灯,总是那么脆弱,却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风浪。他的江山,何尝不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在当时,最大的威胁自然来自金人,可是他也要时刻提防着别的危险。对于这些对他帝位的威胁的判断和应对,决定了高宗朝的走向。从现存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两者的关系。

跟他优柔寡断朝令夕改的大哥不一样,赵构目标明确,意志“坚强”,他看准了方向,就会毫不动摇得走下去。返回陆地之后,赵构开始改弦更张,整军备武。建炎年很快就过去了,新的年号是绍兴。绍兴,绍奕世之闳休,兴百年之丕绪。

国策重点的转变很明显得体现在宰相组成上。绍兴元年到绍兴七年的宰相中,吕颐浩、朱胜非、张浚,赵鼎虽然政见不同,或主攻或主守,都是恢复派。而秦桧,这位师从高宗朝第一代大汉奸黄潜善、汪伯彦而明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奸细,还没有来得及造成多少破坏就被迫下台。

绍兴二年开始设置都督行府。这一战时体制的设置,是备战的一个重要信号。这年四月,诏左相即首相吕颐浩“专治军旅”,开府镇江,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都督府的设置,固然有节制诸将、恢复以文制武传统的企图在,也有秦桧借此把吕颐浩排挤出中枢的因素在。然而当时张俊、刘光世等大将拥兵自重,往往未战先逃,也的确有压制的必要。这些大将位高权重,皇帝远离战场,鞭长莫及,也只有位高望重的都督可以稍微压制,不至于战况糜烂。况且都督府同时拥有指挥军队、任用官吏和调动钱粮的权力,无疑利于诸军协调作战和后勤保障。绍兴四年金、齐联军入寇,前线无重臣指挥,刘光世放弃淮西,张俊徘徊江东,形势几乎大坏。而绍兴六年伪齐入侵,刘光世故技重演,这时候幸亏右相、都督张浚在前线督战,以赵构授予的军法处置大将的重权,终于把刘光世逼回前线,击败了伪齐军队。这是都督府的一个成功例子。

宋军战斗力底下的原因除了宣和年间的军政腐败外,以文制武国策造成的军人地位低下、士气不振、指挥不专等更为根本。为了提高军力以救亡,宣和以来不断有大臣提倡恢复藩镇之法。如果说靖康年间四道总管的设置,还可以说是救援京师的临时措置的话。那么李纲倡复藩镇之议,则是出于抗金长远规划开出的一剂整军备武的猛药,然而这剂药方与宋以文制武的国策相背,自然不可能被接受。建炎元年,胡舜陟提出一个稍微缓和的方案,就是效法赵匡以郭进、李汉超等将领守边之术,以北京大名府、东京汴梁、西京洛阳、长安为中心立四镇,将得专任,财得自专。然而这项计划也没有被采纳。

建炎四年夏设置的镇抚使,可以说是赵构对恢复藩镇之法的回应。这些设置于前线的镇抚使,管辖几个府、州的地盘,同时拥有军政、民政、财政之权,可以说是小号的唐制节度使。宋廷设置镇抚使的目的并不单一。设置镇抚使的地方,好多被流寇溃军占据,宋廷做顺水人情之余,也有借刀杀人的意思。然而岳飞、陈规、王彦、解潜、赵立等忠于朝廷的臣子也被授予镇抚使,可见本其初衷,镇抚使的设置并非没有积极目的在。

镇抚使的设置,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抗击金与伪齐的作用。突出的例子是河南镇抚使翟琮,在绍兴三年一度攻入洛阳,擒获伪齐留守。襄阳镇抚使李横在绍兴三年一度收复颖昌,兵逼汴梁。然而,镇抚使毕竟不是节度使,他们的辖区过小,屡经战乱,民生凋敝,无法负担军需,军队往往有断粮之厄;镇抚使各自为战,而且往往得不到朝廷支援,也很大限制了战斗力的发挥。到绍兴五年,朝廷设置的三、四十个镇抚使或死或叛,或丧失辖区,镇抚使的设置已经名存实亡,于是被明令撤除。

随着宋金战争的继续,武将势力持续壮大。赵构承认了这一事实,诸大将陆续建节,甚者如韩世忠等多至三镇节钺。节度使只是崇衔,真正标志武将地位的,应是沿边诸大将先后获得的宣抚使副的高位。宣抚使负责一路或数路军旅,地位尊崇,在宋人眼中是入可为宰执的重臣。在宋代宣抚使一般由文官担任。靖康年间种师道任宣抚,已是事出紧急的特例,况且种师道虽为武将,却是文官出身。而韩、张、刘、岳、吴沿边诸大将出任宣抚使、副,全权负责沿边防务,却是绍兴特色。宣抚使地位崇高,位视执政,地方帅臣、监司移文宣抚使、副需用申状。宣抚使、副更往往获得举荐、任免府州以下官吏的权力,无形之中,地方诸司等同属官。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将任宣抚使副,虽然有承认既成事实的因素在,也是宋廷对恢复藩镇之法的另一折中回应。

南宋的国运,从建炎三年、四年之交的谷底开始回升。绍兴元年的和尚原之战、四年的仙人关之战,吴玠所部独立抵抗金军主力,获得空前大捷,川陕局势已经稳定。川陕战场的鏖兵极大减轻了两淮、京湖战场的压力,让宋朝可以腾出手来肃清流寇、湖匪,到绍兴五年,这一心腹之患被全部肃清。金军在川陕一筹莫展,在绍兴四年秋回军两淮,却被韩世忠等击退,两淮防线也逐渐稳固。而京湖方面,绍兴四年岳飞所部收复襄阳六郡,拔掉了金、齐拦腰插入宋朝沿边防线的钉子,宋川陕、京湖、两淮防线从此连成一体。随着国运的回升,赵构的信心逐渐增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绍兴六年张浚视师淮上,部署北伐。赵构则自临安北上平江。伪齐入侵引起的短暂慌乱平息后,终于诏告天下,移跸建康,视师江上!

六龙航海七年后,赵构明白这半壁江山金人再也夺不去了。那么,自己的主人身份,时不时还需要金人恩准呢?父兄不共戴天之仇,报还是不报?沦陷之故土,恢复还是不恢复?

绍兴六年底,宋廷给岳飞下了一道命令,要他尽快入见。

浮星槎回复日期:20069200:06:31

绍兴六年年底宋廷发给岳飞的这道省札只是寥寥数行:“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岳飞候指挥到,如别无紧切事宜量带亲兵前来行在所奏事。”岳飞读到的时候大概还没有意识到省札背后的朝廷意图,加上他又要处理对伪齐军事行动的善后事宜,所以没有即刻启程。而绍兴七年正月初三,宋廷发出第二道内容完全相同的省札,到这个时候,岳飞无论如何都意识到有相当重要的事情要发生了。他也许猜不出具体是什么事情,但是,在那个人心振奋的春节,有着赵构移跸建康之诏的明确信号在,我敢肯定,他判断得出是关于北伐。

建炎三年底,在赵构仓惶逃窜的时候,岳飞正面临着他从军以来最严峻的困境。在建炎年间,军队的望风而逃不稀奇;朝廷的闻风远遁不稀奇;;围城中的守臣的不战而降也不稀奇。稀奇的是,建炎三年底,荷负满朝厚望,身居人臣极品的杜充,渡江降金。做为南宋唯一主动投降的宰相,杜充的投降,是人心瓦解的再明确不过的信号。赵构不是傻子,所以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食者累日”。而做为杜充的部将,岳飞更清楚此中的危机。杜充的军队,多数溃散为盗,少数甚至降金。岳飞部下,也有人脱逃为盗。人心溃散,这是他四年的抗金生涯中,即使是在孤军苦战太行的时候,都没有遭遇到的危局。面对危局,二十六岁的岳飞激励部属道“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

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现在,岳飞把这四个大字刻在了这支孤军心中。这支军队脱离杜充,只是因缘巧合;尽忠报国的信念,才真正让这支军队卓尔不群、从此独立成军。在建炎三年底大溃散的急流中,凭着尽忠报国的信念,这支军队团结一心,坚如磐石,生存了下来。日后抗金、剿匪,不断壮大,那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岳家军。

尽忠报国,是岳飞的人生信条;光复旧土,是岳飞的理想。这个理想,由《满江红》以诗的语言道出,传唱华夏。而建炎四年六月,戎马倥偬之余,岳飞写就的一篇题记,则是对这一理想的更详细阐述。

“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讐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我第一次看到这行字,心底一颤,然后就想起了“天日昭昭”。那是我们的英雄生命尽头的故事,不在这篇小文涉及的范围之中,可是我控制不住要说几句题外话。这四个字有着诡异的魔力,遮住了满天的阳光,我看到的,是如夜的苍凉。在那个世界,即使有光明,也朦胧如月,“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在那个世界里,即使有声音,夜色笼罩下,也没有人听得见、听得懂。“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然而建炎四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意气风发的岳飞,还有信心等待他的壮志被赵构理解、支持。此后的几年,他用兵无往不利,接连剿灭流寇、湖匪,收复襄阳六郡,东援淮西,北伐中原,声名鹊起。恢复派的文臣李纲、赵鼎、张浚对他寄望颇深1,当时抗金战功第一的吴玠对他敬佩有加,韩世忠与他英雄相惜,张俊对这位昔日部将,也终于屈尊嫉妒。满朝赞誉声中,赵构也终于把岳飞当成了这半壁江山的依靠,每当东南危急,都要诏岳飞入援。所以我们才看到绍兴四年、六年岳飞的两次东援淮西。

岳飞之心,天地知之。建炎四年的时候,他要求“除一淮南东路重难任使。令飞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伺便迤逦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故地。庶使飞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然而并不意外,喘息未定的赵构只把这“平生之志”当梦呓。

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后,他请求顺势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多年碰壁之后,他暂时还不指望赵构会支持这一“国家长久之策”,所以他给赵构一个台阶,“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在陛下睿断耳。”

然而赵构纵然恐惧,宋朝的国力毕竟在一步步加强。赵构的信心也随之一点点增强。绍兴四年,赵构终于有信心把刘豫政权号为伪齐,目刘豫为逆臣。面对金军,也终于压制住了内心的恐惧,不退反进,下亲征诏,从临安进驻平江,虽然战事结束后,赵构还是返回了临安。绍兴七年正月移跸建康的诏书,标志着赵构对国力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个台阶。赵构的变化,李纲看得见,岳飞也看得见。这个时候的赵构,对于岳飞光复旧土之心,大概不会再当成做梦了吧?

绍兴七年正月底,岳飞动身前往平江,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激动的一次旅行。

使君一一试此刀,

能令四海烽尘消,

万姓鼓舞歌唐尧。”

1:例如,李纲在绍兴六年的时候勉励岳飞,“益励壮猷,早建大勋,为中兴功臣之首”。(《梁溪集》卷128《与岳少保第四书》)

浮星槎回复日期:20069200:08:22

绍兴七年初,张浚正处于他一生事业的巅峰。

做为绍兴朝的主战派领袖,张浚有着他人难以企及、无法兼备的优势。籍着平定苗刘之乱的大功,他得到了赵构的信任。此其一;他年富力强,因靖难之功拜知枢密院事的时候,不过三十二、三岁。就在本年,也不过四十岁。此其二;他勇于任事,敢于进取;此其三;他善于笼络人心,这是至关重要的领袖素质。此其四。相比之下,李纲得不到赵构信任,吕颐浩年老且粗暴,赵鼎失于保守,朱胜非为时论所轻。这些优势,决定了张浚在绍兴朝并延续至孝宗隆兴朝的不可动摇的抗金领袖的地位。

跟当时很多宋人的想法一样,张浚主张恢复中原当自关陕始。建炎三年,他主动请缨,宣抚川陕。赵构正担忧金军对东南即将发动的攻势,自然急于整军关陕,以减轻东南压力,所以对张浚的主张大加支持。张浚宣抚关陕,得到的是便宜黜陟的重权,部分的是川、陕、京西、两湖的广大地区,以赵鼎的话说,是“半天下之责”,荷负满朝厚望。

陕西宋军,也就是硕果仅存的北宋西军,是南宋举国之精锐,对金作战颇有斩获。张浚受之鼓舞,产生轻敌思想,企图与陕西金军决战,毕全功于一役。建炎四年秋,张浚集合陕西五路宋军十二万,号四十万,发动南宋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反攻。对于这次大规模反攻,从张浚亲信幕僚刘子羽、亲信将领吴玠到名将曲端等都认为是军事冒险,而先后劝谏。然而张浚一意孤行。九月,宋军和金人陕西主帅娄室所统金军以及从淮南驰援的兀术所统金军在长安北的富平展开决战。

金军跟宋军以前熟悉的契丹、西夏军队不同。此前宋辽、宋夏作战,不过一个回合,胜负立决。而金人打破这个战场惯例,“更进迭退”,“每战非累日不决”。当时宋军在体力、军纪和士气上都无法适应这样长时间的战斗。单从这一点上,金军就掌握了战场主动,可以从容捕捉宋军薄弱环节予以击破。况且,金军以骑兵为主,因地就粮,行动迅速。军纪严酷,有连坐之法,所以令出必行。这些都是宋军难以企及的优势。

富平大战开始的时候,宋军如刘锜泾原军凭借一时锐气,杀伤相当。然而大战持续六、七个小时之后,宋军开始体力不支。而金军终于找到突破口,利用骑兵优势迅速调整攻击重点,集中攻击赵哲环庆军。偏偏此时赵哲不在军中,环庆军迅速崩溃,从而导致了整个战场宋军的土崩瓦解。

富平之战,影响巨大。宋军精锐损失大半,陕西五路俱丧,宋廷只得退保四川。富平之败,是张浚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不惟从关陕恢复中原的初衷化为泡影,四川也变得岌岌可危。一旦四川失陷,金人顺流而下,以当时宋朝残缺的军队,势必难于抵挡。如此惨败,张浚的政治生涯要终结了吧?

然而,出人意料得是,赵构并没有处罚张浚。《宋史-张浚传》透露出此中端倪。“时金帅兀术犹在淮西,浚惧其复扰东南,谋牵制之,遂决策治兵,合五路之师以复永兴。”《张浚传》虽然对张浚曲加维护,这段记载仍然透露出,张浚一意孤行进行陕西决战,有执行赵构旨意的因素在。赵构没有惩罚张浚富平惨败,可为旁证。虽然史书中有赵构指示张浚三年进取的记载,或为赵构缘饰之语。

大概是天不绝宋室的原因吧,横溃之中,吴玠、吴璘挺身而出,终于在和尚原大败金军。这场南宋立国以来空前的大捷,扭转了川陕局势。此后,虽然宋军无力进取,金军却终于无法入川。

富平之败、曲端、赵哲之死及张浚不避嫌疑的行使便宜黜陟重权,让他受到的朝臣攻击越来越严重。然而,吴玠的卓越战功延缓了张浚的下台。对吴玠的超擢和信任,于国于民,都是张浚一生中最大的功绩之一。绍兴四年三月,在吴玠仙人关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前,回到临安的张浚被劾罢,随即贬谪至福州居住。

绍兴四年秋,张浚的仕途出现转机。跟张浚有隙的朱胜非被罢,赵鼎拜相。面对金人伪齐的大举入侵,张浚变得奇货可居。在汴梁围城时的难友赵鼎大力援引之下,张浚东山再起。

当再拜枢密的张浚赶往镇江视师的时候,宋、金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宋军韩世忠、张浚、刘光世扼守长江,金、齐无法逾越。天寒大雪,野无所掠,加上金太宗吴乞卖病危,金、齐撤退。

金齐联军初来的时候,宋廷震怖,宰相赵鼎却力主赵构亲征,避免了建炎航海的重演。战事结束,赵构对赵鼎大加赞许,进位左相,张浚也升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事。在这种分工之下,赵鼎主内,专心庶务。张浚主外,专治军旅。赵鼎、张浚齐心协力、各尽所能。这是高宗朝政治气氛最好的时期。

绍兴五年,杨么乱平。内乱敉平之后,张浚开始部署北伐。绍兴五年冬,前沿守军划分防区。从东到西,分别是驻扎承、楚的韩世忠,驻扎建康的张俊,太平州的刘光世,荆南王彦,鄂州岳飞,川陕吴玠。然而,张俊刘光世畏敌如虎,王彦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韩、岳、吴可以大用。在这种形势下,绍兴六年,张浚出督,令韩世忠渡淮攻淮阳,岳飞进军伊洛。然而韩世忠以孤军进取,得不到张俊、刘光世的支援,淮阳有重兵,围攻不下,而金、齐援军赶来,韩世忠只得撤回。岳飞进军神速,长驱伊洛,却因为孤军、乏粮不得不撤回。

这次北伐未竟全功,深为可惜,张浚由此意识到了兵力重新配置和鼓舞人心的双重必要性。刘光世已成习惯的临阵脱逃,不仅损害了宋廷的北伐大计,甚至对赵构的个人安全都造成威胁。绍兴六年冬他再次放弃淮西,不惟张浚忍无可忍,赵构也是心中恼火。君臣达成共识,决定罢免刘光世。

为展现宋廷北伐决心,振奋天下人心,张浚力主赵构移跸建康。他力言回銮(指从平江返回临安)之弊,说“夫天下者,陛下之天下也,陛下不自致力以为之先,则被坚执锐,履危犯险者,皆有解体之意。今日之事,存亡安危所自以分。六飞倘还,则有识解体,内外离心,日复一日,终以削弱,异日复欲巡幸,诏书谁为深信而不疑者!何则?彼已知朝廷以为避地之计,实无意图回天下故也。”重申进驻(建康)之利,“天下之事,不倡则不起,不为则不成。今四海之心,孰不想恋王室!金、

豫相结,胁以之威,虽有智勇,无所展竭。三岁之间,赖陛下一再进抚,士气从之而稍振,民心因之而稍回,正当示之以形势,庶几乎激忠起懦,而三四大帅者,亦不敢怀偷安苟且之心。”

绍兴六年十二月,主张回銮临安的左相赵鼎、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被罢。张浚独相,而支持张浚的张守除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绍兴七年正月初一,赵构下移跸建康之诏。这个春节,张浚踌躇满志,在激动中度过。

浮星槎回复日期:20069200:09:46

绍兴七年正月丁亥,行在平江,秦桧成为了南宋历史上第一任专任枢密使,待遇视同现任宰相。

元丰改制废除了枢密使的名号,以品秩低的知枢密院事、领枢密院事等为枢密院长官。然而,为了符合秦桧这位昔日宰相的身份,所谓‘以其旧弼,不可复除执政官’,赵构和张浚煞费苦心得恢复了枢密使的设置。虽然张浚也是枢密使,但那是当时宰相的例行兼职。所以枢密使这个名号的重新设立,无疑显示着赵构、张浚君臣对秦桧的看重。

张浚,这个踌躇满志要恢复中原的重臣,为什么选中了秦桧?赵构,这个刚得知了父亲死讯而恸哭不已的君主,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仿佛是迫不及待得在当天就任命秦桧为枢密使?

在当时普通人甚至普通官员眼里,秦桧头上或许还闪耀着靖康东都抗节存赵的光环,所以宋廷的这项任命合情合理。然而问题在于,赵构和张浚的眼里的秦桧却早已不是这个样子了。绍兴元年秦桧拜相,对赵构提出了所谓耸动天下的二策。随着绍兴二年秦桧在与吕颐浩的权力倾轧中败北,赵构也抛弃了这位所谓‘朴忠过人’的宰相,向天下公布了秦桧所谓的二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并表示对之永不录用。那么,汉奸面目已经非常清晰的秦桧,为什么在绍兴七年正月,这个高宗朝主战气氛最浓的时候,竟然成为了尊崇的枢密使了呢?

绍兴七年春天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可思议,许多关键的历史细节已经随着赵构、秦桧对史料的篡改而湮没在历史的迷雾里。在残存的史料里,我们只能寻到些蛛丝马迹。

绍兴五年初,赵构向往日的宰执大臣询问和战大计。困废三年的秦桧上了一封相当有技巧的奏章。他首先分析了靖康朝的和战纷争,指出所谓‘太怯’(例如遽割三镇)和‘虚张’(心存侥幸的冒险)的危害。他精心选择的例子足以使得他的议论看似合情合理。在做了这些必要的铺垫之后,他话锋一转而进入主题。既然太怯不可(否则连半壁江山都没了),虚张亦有害(提醒赵构不要为目前的军事胜利冲昏头脑),跟金人的议和简直就是必须的。怎么跟金人议和呢?如何找到金人信任的中间人呢?

跟五年前一样,秦桧抛出了议和中间人的鱼饵,等着赵构上钩。不过这一次,他变聪明了很多。经过四年前那场羞辱,他明白了自己不过是赵构的一枚棋子,想扔就扔。要避免再次被抛弃的下场,他就得让赵构明白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在奏章的字里行间,他暗示了一番自己跟金酋的关系,卖弄了一番自己主持跟金人议和的功劳,捎带透露了些金酋对刘豫态度的内幕。这些信息赵构当然知道,秦桧旧事重提,是提醒赵构不要忘了自己这枚棋子。况且以秦桧对金各方势力的了解和他跟金人的联系,他清楚得知道刘豫的主子粘罕正在失势,自己的主子挞懒正在一步步成为对宋最高决策人。局势跟几年前不一样了,自己这枚棋子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秦桧满怀信心,耐心得等待着这枚闲子再次耸动天下的时刻。

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赵构看到这封奏章的内心反应。我们知道得是,绍兴五年六月,秦桧起知温州。在今天看来,这是赵构悠远的一着落子,看似不着边际,却是决定南宋命运的连环落子的开始。不久秦桧两次升迁,回到临安,一个月内至少两次受到赵构接见,看似圣眷正隆。然而绍兴六年秋,当赵构离开临安移跸平江的时候,秦桧满怀希望要求随行,以便在对金、对伪齐交涉中“以备顾问”,却碰了个软钉子,被赵构拒绝。赵构的政治手腕,在经过多年磨练之后,愈发得高超起来。

绍兴元年,赵构曾经对秦桧满怀期望,确切得说,是秦桧的到来,让赵构从粘罕、兀术的无情军事打击中重新看到了议和的希望。秦桧以他跟挞懒的关系和‘耸动天下’的二策博取了宰相的位子,如愿以偿。然而,一年多来,金人的军事打击并未减弱,粘罕卵翼的刘豫也渐渐羽翼丰满,愈发嚣张。赵构渐渐对秦桧失去了信心。恰逢秦桧排挤吕颐浩不成,被吕颐浩、朱胜非、席益联手反击,于是赵构顺势把秦桧一脚踢开。然而此后的事态发展逐步证实秦桧跟金人的关系并非秦桧杜撰。绍兴三年底,粘罕使者当面向赵构索取流落南方的北方士民,“且欲画江以益刘豫”,这正与当年宋廷公布的秦桧“以河北河东人还金虏,以中原人还刘豫”的献策相符。另外,金人在与宋使的接洽中多次提到秦桧,俨然以之为金人代言人。正如秦桧预计的,他在赵构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然而,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阻止着赵构、秦桧的密切联手。这就是刘豫和刘豫背后的粘罕。向金人称臣对赵构来说并无心理障碍。然而,与昔日的臣僚刘豫平起平坐却让赵构感到屈辱。洞悉了赵构的心理,在奏章里,秦桧适时得提出了联络金酋、废掉刘豫的主张。绍兴四年来,粘罕日渐失势,而挞懒日渐得势,这一主张的可行性越来越大。绍兴六年伪齐侵宋竟然得不到金兵支援,刘豫的失宠也已经相当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开始了新的试探。绍兴七年正月,使臣何藓等带回了兀术的一封信,并徽宗死去的消息。这封信的确切内容已经无从得知,但赵构看到信后,不顾宰执除拜的惯例,急招秦桧议事,可见金酋们大概又抛出了议和的诱饵。即使是在绍兴七年正月,赵构最思进取的时候,他依旧抛不掉对议和和幻想。不久他令王伦出使。赵构想传给挞懒的话是,“河南之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而秦桧出任枢密使的尊位,也似乎正是赵构传给挞懒的一个信号。然而当时,赵构只视秦桧为备用;而秦桧,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潜伏在侧,等待着时机。君臣二人,各怀鬼胎,开始了近二十年的狼狈为奸。

那么,张浚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援引秦桧呢?有些史料说是张浚欣赏秦桧靖康年间的表现,认为他有气节,可以共事。我本来以为秦桧的面目在绍兴二年已经暴露无疑,张浚不应该这样消息闭塞。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绍兴二年后对秦桧抱有好感的竟然不乏人在。在野,有平民上书请求秦桧督视荆襄,指挥岳飞北伐。在朝,执政张守认为秦桧“旧德有声”,张浚认为秦桧“有力量”。更令人吃惊的是,李纲竟然也被秦桧蒙在鼓里。秦桧拜相后他在《贺秦丞相启》中追叙了秦桧当年“临危著难夺之节”之后,竟然以召公、姬旦相期许,如此高的评价似乎不是官场客套所能解释的。那么,到底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了呢?难道,赵构在当时就留下了余地,并没有象他说的那样,将秦桧的汉奸行径榜之朝堂?又或者,在蛰居的四年里,秦桧神奇得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有些史料说张浚认为秦桧“柔佞易制”,这种说法不怎么令人信服。符合“易制”特点、资历可以担任枢密院长官的人并不难找,为什么张浚偏偏选中政见截然不同的秦桧呢?况且,以张浚专行独断的性格,为什么要选一个资历比自己深很多的秦桧?另外,张浚真的会以为秦桧“易制”吗?当年秦桧迫不及待得排挤吕颐浩,张浚难道忘记了吗?这些关于张浚的疑问,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正如以后要提及的关于赵鼎的疑问一样。然而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猜想,会不会是赵构暗示甚至强迫张浚出面举荐秦桧的呢?要知道,如果赵构坚持,张浚是很难反对对秦桧的任命的。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