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智屋首页> 1987我的年代小说>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节列表 >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节  明智屋APP下载地址!
直达页面底部
1987我的年代-第689章
更新时间:2025-10-26  作者: 三月麻竹   本书关键词: 都市 | 都市生活 | 三月麻竹 | 1987我的年代 
正文如下:
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晚餐开了两桌,每桌16个菜。

李恒忙活了3个小时才完。

不过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众人对他的厨艺赞不绝口,还顺带给江悦和宋适戴了顶高帽子,直夸夫妻俩有福气,生了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还有个这样好...

雪夜未歇,林小满的台灯依旧亮着。窗外的钟声仿佛只是短暂地惊扰了寂静,又迅速被厚重的雪层吞没。她没有动,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像在等待某种更深层的确认。那句结尾的话还停留在屏幕上:“衡量一个时代的伟大,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奇迹,而在于它是否记得,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她知道,这句话不该是终点。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00:07,新年的第七分钟。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萤火计划”西北片区负责人的消息:“今天在玛多乡完成最后一轮随访,全村137位老人全部录入健康档案,其中6人通过远程会诊确诊慢性病,已纳入管理。”后面附了一张照片:风雪中,两名穿厚棉衣的青年志愿者搀扶着一位拄拐的藏族老阿妈走向卫生室,身后留下三行深深的脚印,像三条通往春天的路。

林小满轻轻呼出一口气,眼眶微热。她点开相册,翻到去年冬天在同一片草原拍下的画面那时帐篷外堆满积雪,老阿妈蜷缩在火炉边咳嗽不止,手机信号格空荡荡的,连语音都发不出去。如今,那片土地上建起了太阳能基站,村卫生室配备了便携式B超机和AI辅助诊断终端。变化不是一夜发生的,但它确实在发生。

她重新敲下一行字:“真正的变革,从不在宏大的宣言里,而在那些没人看见的凌晨三点,在冻僵的手指按下‘上传’键的瞬间。”

文档继续延展。她开始梳理“阳光档案”上线三个月来的数据反馈。全国累计收到异常举报4821起,核实有效线索893条,追回医保基金损失逾两千万元。更重要的是,系统捕捉到一种新型攻击模式:黑产团伙开始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家庭群像视频”,模拟三代同堂申领长期护理险待遇。这类视频逼真度极高,甚至能模仿方言口音与日常互动细节。

但她早已布防。去年底,“人工智能”双轨机制新增了一项“情感行为识别模块”。AI不仅能识别人脸、声音、动作轨迹,还能分析对话中的情绪密度与亲属间自然流露的微表情差异。比如,真正的祖孙之间会有无意识的身体靠近、眼神停留时间偏长、语气温柔中带宠溺;而伪造视频里的“亲人”往往动作僵硬、回避肢体接触、对话节奏机械如问答考试。

这套系统首次投入使用,便在河北某县筛出一个跨省作案团伙。他们租用民房组织“演员”扮演病患家属,拍摄上百段虚假视频用于骗保申请。警方顺藤摸瓜,查获伪造病例资料三千余份,涉案金额高达五千万元。

林小满写下结论:“当恶学会了伪装温情,我们就必须比它更懂人心。”

正写着,门铃响了。她愣了一下,这个时间谁会来?透过猫眼一看,竟是小宇,肩头落满雪花,手里拎着保温饭盒。

“我就知道你没睡。”他推门进来,把饭盒放在桌上,“我妈非让我送来,说你肯定又忘了吃饭。”

她笑了:“你们娘俩什么时候串通上了?”

“打从你上次胃疼住院就开始了。”小宇脱下外套挂好,顺手给她倒了杯热水,“她说,国家的事你要管,自己的命也得有人管。”

两人坐在书桌旁闲聊片刻。小宇说起最近参与开发的新功能“方言语音急救通道”。用户只需对着手机说一句本地方言求助,系统即可自动定位、识别紧急程度,并联动最近的社区医生或协管员上门。“现在已三十七种主要方言,包括闽南语、粤语、藏语安多方言……下一步准备接入苗语和彝语支系。”

“最难的是什么?”她问。

“不是技术,是理解。”小宇认真道,“有一次测试,湖南一位老人用极快的土话喊‘我要断气了’,AI最初误判为普通抱怨,因为语气听起来像在骂街。后来我们才发现,那其实是当地老年人表达‘我胸口疼得受不了’的习惯说法。于是我们重新训练模型,加入了地域性疼痛表达语料库。”

林小满点点头:“所以,技术要听得懂方言,更要听得懂苦难。”

小宇看着她屏幕上的文档,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你知道吗?上个月我去云南回访时,遇到一个傈僳族小姑娘,才十岁,先天性心脏病。她爹说,以前想带她去省城看病,光路费就得借半年工钱。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了远程诊疗点,医生隔着屏幕就能听诊开方,药直接寄到家门口。那天小姑娘趴在摄像头前问我:‘叔叔,你是神仙吗?’”

他说不下去了,低头喝了口水。

林小满轻声道:“我们不是神仙,只是不想再让孩子们觉得,救命的事要靠运气。”

第二天清晨,她准时出现在局里会议室。专项小组正在审议《全民健康福祉指数》第二阶段实施方案。这份文件将决定未来三年基层医疗投入的重点方向。

争议很快出现。有部门主张优先提升“数字化覆盖率”,认为这是现代化标志;也有意见坚持应聚焦“人均服务时长”,强调人力投入不可替代。

林小满翻开笔记本,展示一组对比数据:某试点城市自助设备普及率达98,但老年群体使用率不足15;而另一个偏远县虽仅有30智能终端覆盖,却因配备专职协管员定期上门,群众满意度反超前者近二十个百分点。

“这说明什么?”她环视众人,“工具本身不是目的。如果一座桥修到了河中央就断了,那它就不是通途,而是讽刺。”

最终会议达成共识:下一阶段将以“服务可感度”为核心指标,建立“五维评估体系”即技术可达、人力可及、情感可信、流程可视、权益可溯。每一项都有具体观测点,例如“独居老人季度面访频次”“家庭医生签约续约率”“患者投诉响应时效”等。

散会后,她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电话,对方表示希望借鉴“健康时间银行”理念,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爱心储蓄卡”制度,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可用于兑换社会实践学分或优先参与研学活动。

她欣然同意,并建议增加一条规则:“每积累满一百小时服务时长,可为其直系亲属兑换一次免费体检名额。”

“为什么加这条?”对方不解。

“因为善意需要根植于血脉。”她说,“让孩子明白,他做的每一件好事,最终都在守护自己最爱的人。”

午后,她驱车前往郊区新建的智慧养老示范园。这里即将启用全国首个“全龄融合照护中心”,集托幼、助老、康复、心理干预于一体。她走进大厅,看见一群银发老人正围坐一圈,跟着年轻护士学习操作平板电脑。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每位居民的健康状态与活动轨迹,家人可通过APP随时查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举着手嚷道:“我孙子说,只要我能打卡做操,他就给我发红包!”

众人哄笑。林小满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款“祖孙健康联动游戏”,年轻人绑定长辈账号后,双方共同完成运动目标即可获得虚拟奖励,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

她蹲下身,轻声问那位奶奶:“您喜欢这样吗?”

老人眯眼笑道:“喜欢啊!以前总觉得我是拖累,现在我也能‘赚钱’啦,还能天天看到孙子的脸。”

那一刻,林小满忽然想起阿秀爷爷。那个颤抖着掏出泛黄凭证的老人,若能看到今天这一幕,会不会也笑着流泪?

傍晚归途,天空再度飘雪。车载广播正在播报一则新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正式将“适老化改造”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要求三年内实现全国城乡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并推动智能产品强制适老模式标配化。

她听着,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包里的信牧民妻子写的那封。孩子叫她“管看病的妈妈”。这称呼让她心头一颤。她从未生育,也没有结婚,可在这广袤国土上,有多少双眼睛正望着她,把她当作某种希望的化身?

回到家,她打开邮箱,一封匿名来信引起注意。没有署名,只有一段录音附件。点开后,传来一个沙哑的男声,带着浓重西北口音:

“林同志,我是甘肃陇西的老李,原来是个赤脚医生……十年前你们搞信息化试点,我没,觉得是花架子。后来我老婆突发脑溢血,救护车赶到时晚了二十分钟,救回来也瘫了……我当时恨啊,恨自己不信科学,更恨那些层层审批耽误救命的破规矩……现在好了,村里装了应急呼叫桩,按一下,镇医院十分钟就到……我想报名参加你们的志愿者培训,哪怕走不动了,也能教年轻人认草药、扎银针……我不求别的,就想把我欠这条命的债,还给下一个等着救的人……”

录音结束,房间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林小满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她回复了一封邮件:“欢迎加入。您的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深夜,她再次坐在电脑前,打开一个新的文档。标题是:《关于构建“生命互助网络”的初步构想》。

她写道:“我们曾试图用技术解决所有问题,却发现最坚固的防线,始终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托付。因此,我提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百万人互救计划’每一位公民在注册电子健康卡的同时,自愿签署一份‘应急响应承诺书’:当身边有人突发疾病且专业救援未达时,愿尽己所能施以援手。系统将为每位参与者建立‘公益信用档案’,并在其本人或家人需要帮助时予以优先回馈。”

她列举试点场景:地铁站内乘客晕倒,附近持有急救资质的市民收到推送并赶往施救;山区产妇临产,邻近村落懂接生经验的老人被系统匹配并引导前往;台风天断电断网,社区邻里自发组织轮班照看透析患者……

“这不是乌托邦。”她写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种朴素的守望相助从未消失,只是缺少一个被唤醒的契机。我们要做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点亮萤火万千微光汇聚,足以照亮黑夜。”

写到这里,她停下笔,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月光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映出一片银白。远处高楼的LED屏正滚动播放一条公益:一位外卖骑手在暴雨中停下电动车,为昏倒路人做心肺复苏;镜头切换,几个月后,他的母亲因罕见病入院,一群素不相识的医生主动发起远程会诊……

画外音响起:“你曾伸出的手,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

林小满静静看着,良久,转身回到桌前。

光标仍在闪烁。

她敲下最后一句话:“这个时代或许仍有寒霜,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陌生人提灯,春天就不会迟到。”

合上电脑,她终于躺下。梦里,她走在一条长长的田埂上,两旁开满野花,无数个身影从四面八方走来老阿爸、阿秀爷爷、小宇、村医、协管员、志愿者、孩子们……他们都不说话,只是并肩前行。

前方雾气渐散,太阳缓缓升起。

第二天清晨,她早早醒来,洗漱完毕,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外套。出门前,她特意带上了一个红色笔记本,封面写着四个字:再走一步。

地铁站里人潮涌动。她在车厢角落站定,耳机里放着那段被谱成歌的诗。旁边一个小女孩仰头问妈妈:“那个人是不是电视上那个阿姨?”

妈妈点头:“是啊,她让我们生病的时候不怕了。”

小女孩眨眨眼,忽然踮起脚,把手里的一颗糖塞进林小满手里:“阿姨,给你吃甜的,就不累了。”

她怔住,接过糖果,喉咙发紧。

走出站口时,阳光正好。她撕开糖纸,将糖果含入口中。甜味缓缓化开,如同十年来所有的苦涩终于酿成了光。

她抬头看了看天,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

还有太多事要做。

还有太多人等着。

她知道,这场跋涉不会结束,也不该结束。

只要还有一个老人蹲在机器前不知所措,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夜里高烧无医,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未能被温暖抵达

她就必须继续走下去。

一步,再一步。

直到万物皆可期,众生皆被念。

新书推荐: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