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梅家倒台,最最占便宜的,可不是安然。
之后大皇子对齐王府一直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上张皇后娘家,也就是他外家,但也不错了,毕竟比不上张皇后的娘家,那也很正常,一般皇帝,都会对外家较好,除非太后娘家实在是不像样子,又或者出现外戚干政的事,皇帝可能才会不高兴,一般情况下,都是不错的。
而张家显然是有分寸的人家,虽然助大皇子上了位,却并没有因此挟恩图报,在大皇子跟前摆谱,要这要那,所以大皇子跟外家的关系,自然不错。
当然了,最最占便宜的,自然就是安然了,只是别人不知道罢了。
梅家顺利垮台,再不能对她造成威胁,这样一来,原身希望的,自己能一生幸福快乐,不会碰到那样糟心的事,然后家里也不会落到那样的下场的愿望,自然算实现了,这样她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接下来的时间,她只要好好过日子,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想来任务不会有什么变故了。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也就不能全怪父母了。
不说新梅五奶奶下场不好,却说前梅五奶奶因为是梅家先提出和离的,虽然当时回来,被人嘲笑了,但现在,因为不少人觉得,前梅五奶奶是有福运的人,是被老天保佑的人,于是当她这会儿再想嫁人时,竟然很意外地抢手起来,很快家里就给她挑了个不错的人家,嫁了出去。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一次其父母不敢挑什么潜力股了,免得又出了梅家那样的事,而是挑了个门当户对的,让前梅五奶奶的人生总算安稳了,也算是托梅家倒台的福,因祸得福了。
虽然杨家的名声已经被梅家败的差不多了,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是个忘恩负义退婚的渣渣,但梅家倒台后,他们继续叫嚣之前被先帝恐吓,不敢提的那些话,也就是他们早就看穿了梅家人不是东西,所以才退亲的那些话,还是起了点效果的。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们当初退亲的时候,根本不是因为看穿了梅家人人品的关系,而是因为他们瞧不起人,但也有一些脑子不清醒的人,觉得杨家人说的不错,挽回了杨家一些名声,让杨二奶奶在多年憋屈之后,终于稍稍吐了点气。
况且,梅家没上位,便是对杨家最大的好处了,要知道,就梅皇贵妃对杨家的恨意,她要真上位了,还不要夺了杨家的爵位,甚至抄了杨家的家啊,所以梅家下台,最占便宜的,便是杨家了。
好比安然就是这样,想着梅家现在这样惨,相信原身听了,应该很高兴了。
而同样高兴的还有前梅五奶奶。
当初梅家人贪图她家的势力,就高攀娶了她,最后梅家靠着梅皇贵妃发达了,封了爵,立马就瞧不起他们家,将她和离了,现在如何,落魄到这种程度,再没人觉得,自己被梅家和离回来丢脸了,现在大家开始说,她是有福之人,看,梅家这么倒霉,老天都在帮她,提前将她跟梅家和离了,让她不用遭受那些苦楚,多好。
梅家倒台,对宋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大的利好,但实际上也是好处多多,最起码,不用怕梅皇贵妃的儿子继位了,梅家会因之前他们弹劾梅家的事反攻倒算,另外,看着梅家倒台,他们觉得报了仇,心里很爽,也不错了。
最占便宜的人家,估计就是杨家了。
要说倒霉,她的确挺倒霉的,但,跟前梅五奶奶不愿意嫁给梅五郎不一样,她当时可是愿意的。
所以就算不是在这个时代,而是在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代,如果给她选择的话,她当时只怕也是愿意嫁梅五郎的,毕竟当时梅五郎的条件,的确挺好的。
想到梅家曾有过金山银山,现在竟然落魄到需要靠族人接济过活,知道曾有个风光梅家的人,都不由有些唏嘘,想着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当年梅家风光无限时,有谁想过,梅家最后,竟然是这样一个下场呢?
不过他们家的这种现状,对跟他们家有仇的人家听了,就很爽了。
新梅五奶奶对这样的发展,也是有苦说不出。
但不和离,让她继续跟着这样一家明显没任何前途了的人家,以后小姐妹聚会时,别人家都是风风光光的,就她落魄成了底层人,那样的对比她接受不了,所以自然只能离开了。
只能暗恨当年父母没眼光,给自己订了这样一门亲事,嫁了个二婚男就算了,现在还落魄成了底层人,她怎么就这么倒霉呢?
况且,当初梅家非要和离,现在看来,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她是被梅家和离的,比后来的梅五奶奶,名声也要好听多了,毕竟新梅五奶奶,是看梅家落魄了才和离了,跟自己的性质可不一样,这样一来,新梅五奶奶的名声,自然要比她差多了。
虽然梅家不好,但新梅五奶奶看人家落魄就跟人家和离了,别人看在眼里,还是要觉得新梅五奶奶人品不好,看人家不行了就离开了,这样一来,对她二嫁,是会造成不利影响的,当她说亲时,人们看她跟前一家,就因为前一家落魄了,就跟人家和离了,到时就要考虑考虑要不要娶她了,免得娶了她,哪天自己家也落魄了,她是不是也要和离,毕竟没人敢保证,自己家永远不会有落魄的时候。
当许多年后人们提起梅家时,新一代的人,已经不知道京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显赫的人家了,更不知道梅皇贵妃当红时,天家给梅家的赏赐像流水一样多,梅家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
而倒台后,并回到了老家的梅家人,日子过的就要窘迫许多了。
据几年后,跟梅家人是同一个地方考上来的进士夫人表示,梅家人回到老家后,因为之前十来年,在京城被先帝养成了奢华的生活习惯,回老家后也不知道节俭,很快就将京中卖宅子的钱花光了,现在一直靠族中接济过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