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们的白月光

第三章 我一泥瓦匠啊

1997年,华夏导演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作转型阵痛。

这一年,90年代初“探索片“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市场化改革浪潮冲击下,燕影厂、魔影厂等传统制片体系濒临解体。

这一年,港片黄金时代渐行渐远,曾经风光无限的武侠片日渐式微。

第五代导演们在体制庇护下向商业片转型,而更多电影人则沦为时代洪流中的失语者……

他们像失去蜂巢的工蜂,蜷缩在胡同里用过期胶片酿造最后的艺术蜜糖,却再无人驻足品尝。

这一年,怀揣梦想的第六代导演们正逐渐崭露头角,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渴望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而余斌和张城,勉强也算其中的一员。

……………………

“这是一个让我们逐渐失去的时代……”

“我要用电影记录时代镜像中个体的沉浮……”

“那些在夹缝中挣扎的身影,他们的惊恐、不安与迷茫……”

“最终,他们像角落里的蛆虫般被遗忘,被时代的浪涛彻底吞没……”

“……”

海山城的晚风轻轻拂过。

苏杨低头翻看着电影阿武的剧本,眉头紧锁。

他听得很认真,也努力思索,甚至反复研读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可还是搞不懂这电影到底要拍什么。

没有爽点,通篇都是无病呻吟的文艺腔,读起来就像便秘刚通时拉出的东西,一根接一根,味道冲得让人皱眉。

对面,胖子余斌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叼着烟,在夕阳下仰着头,一脸深沉地讲述着他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与野心。

苏杨默默听着胖子的高谈阔论,余光瞥见对方指间夹着的香烟。

妈的!

烟都不让一根,真他妈不讲究!

他压根不喜欢这破电影,就算拍出来倒贴钱请他看,他都懒得瞅第二眼。

但苏杨天生不是会当面驳人面子的人,只能绷着张认真脸,时不时点头附和,装得跟真听懂了似的,也长吁短叹了几声附和。

看着胖子的模样,他心中的防备感渐渐少了。

至少这胖子看着不像骗子。

天渐渐暗了下来。

余斌依旧自我陶醉地、文艺地说了一大堆东西……

从时代背景到电影的诞生和立项,从五代导演到六代导演,从华夏到欧洲,从电影殿堂到制片流程……

等他说得口干舌燥时,苏杨终于点点头,硬生生憋出一句:“这电影,好!牛逼!”

这是他搜遍这辈子高中学历和上辈子初中学历的全部墨水,才憋出这么一句赞美词。

“拍不?”

黄昏下,晚霞渐消。

苏杨静静站立,像一根麻杆般瘦削,却带着几分倔强。

他微微点头,神情中透着若有若无的认可。

余斌紧盯着他,目光渐渐炽热。

这个年轻人的气质太独特了!

在车站昏黄的夕照里,苏杨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绝。

他说话简短有力,却莫名透着深沉,甚至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高冷。

苏杨那恍惚的眼神、迷茫的姿态,以及眉宇间若隐若现的深邃气质,简直将文艺刻进了骨子里!

余斌觉得他就像是这个时代的清醒者,却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推到边缘,最终沦为无力抗争的牺牲品……

而这正是电影阿武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

“我没学过表演...”

“没关系,按我说的做就行。”

“完全没经验也可以?”

“完全没问题!”

“要拍多长时间?”

“最多一个月,12月前就能杀青。”

“这趟活给多少钱?”

“啊?”

“我问能拿多少片酬?”

“一千……”

“一千万?”

“是一千...没有万……”余斌的胖脸瞬间涨红,脸上的肥肉微微颤抖。

他局促地搓着手,声音越来越低:“剧组资金确实紧张...不过艺术价值很高...那个...等后期我再和投资人商量,争取多补些...”

余斌话音落下,两人之间陷入短暂的沉默。

天边最后的那一道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个揣着梦想却囊中羞涩,一个半信半疑却急需谋生。

“一千就一千吧!”最终苏杨打破沉默:“但得先付定金。”

“你要多少?”余斌连忙问。

“至少两百”。苏杨紧盯着对方眼睛:“否则我怕是骗子。”

“成!”余斌用力点头,胖脸上的肉跟着颤了颤。

“还得签合同,按手印。”苏杨又补了一句。

“没问题!”余斌答应得干脆,却突然搓了搓手,欲言又止:“不过......”

“不过什么?”苏杨警惕地问道。

“我还有个合伙人,这事得先跟他商量一下,他同意才算定下来,要不你跟我去见他?”

“不行,我就在这等。你带他来。”苏杨摇头:“万一你们合伙骗我怎么办?”

“骗你干什么?就一千块钱的事,至于吗...”余斌有些无奈。

正说着,余斌腰间的BB机突然响了。

他低头看了眼消息,迟疑片刻:“要不...去我们公司谈?投资人正在催电影开机的事……”

“你们还有公司?”苏杨略显惊讶。

“当然有,就在附近,刚租的办公室。”余斌连忙解释。

“……”苏杨沉默,提了提自己手里头的工具。

“现在我先给你一百块定金总行吧?你要发现不对劲,随时可以跑路……你一个大男人还怕啥?”余斌有些着急。

“先给钱!”苏杨伸出手。

“给!这就给!”余斌连忙掏口袋。

“一个月包吃包住吧?”苏杨追问。

“包!绝对包!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这总行了吧?”余斌拍着胸脯保证:“这些都签合同里,有法律效应……”

“成交!”苏杨接过钱,犹豫片刻后终于点头。

妈的!

就算骗子也认了!

………………………………

1997年,这是港岛回归的第一年。

这也是传奇摇滚组合宋唐组合神话破碎的第三年……

主唱窦文斌突然离开留下的伤痛仍未消散;

吉他手张晓东因酗酒闹事、殴打记者的丑闻持续发酵,此刻正深陷舆论漩涡;

贝斯手于龙独自带领着一群年轻乐手,勉强用窦文斌留下的音乐作品维系着这个曾经辉煌的乐队。

可惜,独木终究难支大厦。

……

“我要一把真正的吉他!老窦走后,我他妈的什么都抓不住了!”

电话听筒里传来张晓东嘶哑的吼叫,声音像钝锯般撕扯着耳膜。

于龙咬着的烟头明灭不定。

烟雾中,他望着办公桌上宋唐组合的巡演数据,票房折线图正断崖式下跌。

这支传奇乐队正在死去。

主唱窦文斌离队如同抽走了乐队的脊椎。

最癫狂的是吉他手张晓东,这个曾为模仿窦文斌弹奏手法熬干三盏台灯的男人,如今像个困在玻璃瓶里的疯蟋蟀。

于龙清晰记得那个暴雨夜……

聚光灯下,张晓东突然抡起陪伴十二年的Fens吉他砸向效果器,琴颈断裂的脆响淹没在观众尖叫中。

此后六个月,张晓东的公寓成了噩梦陈列馆。

满地散落的乐谱上爬满修改痕迹,音响循环播放着未完成的demo。

他时而抱着酒瓶在阳台上嘶吼孤独,时而把精心改编的曲谱撕成雪花。

直到某天深夜,他红着眼掐住制作人的脖子怒吼:“我们完了!全完了!”

于龙掐灭第七支烟。

默默地看着合同。

违约金两百万的合同就压在巡演日程下面,墨迹如血一般鲜红。

他曾在排练室给张晓东下跪,额头抵着地板哀求:“就演最后三场,演完我帮你把琴房烧了都行。”

而对方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调音动作,把E弦拧到崩断。

但……

每一次被迫登台后,张晓东都会陷入疯狂,摔烂手边的吉他。

“最后一次,张晓东,就这最后一次!唱完这场告别演唱会,合同就到期了......”于龙声音沙哑:“之后你想怎样都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我说过,这吉他用不顺手!”电话那头的张晓东突然咆哮。

“我给你换一把!随便什么吉他,随便弹什么...”于龙急急打断:“哪怕只是摆个样子,用备用带伴奏也行!”

“这是欺骗!是对理想的背叛!”张晓东声音颤抖:“你是乐队的叛徒!”

“求你了......就这一次......”于龙声音几乎是在哀求。

长久的沉默后,电话突然被挂断,只剩忙音在听筒里空洞地回响。

于龙闭上了眼睛。

……

路灯下。

于龙在小卖部付完电话费,默默戴上口罩,望着海山城的夜色出神。

几分钟后,助理抱着几把吉他从琴行出来。

于龙随手接过其中一把,指腹抚过琴颈上那道细微的划痕……

木质纹理在路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嗯,手感意外地好。

“老板说,这把是刚收的二手货,那年轻人卖它时……”助理顿了顿:“眼神静得像是扔掉了整个世界,也……没有任何留恋……”

“啧。”于龙抚摸着琴弦轻笑:“这老板倒挺文艺。”

……………………

“不行!”

“这他妈算什么吉他!”

“砸了!”

“垃圾!全是垃圾!”

张晓东的拳头悬在半空,手指因暴怒而不断颤抖。

他喘着气,眼神充满血丝,像一个疯子。

舞台上散落着七八把被砸烂的吉他残骸……

助理战战兢兢地递上最后一把吉他,却在交接时被猛地拽住衣领:“就这些破烂?!啊!这些垃圾?啊?”

唾沫星子混着酒气喷在脸上。

突然,暴怒中的张晓东手指触到琴颈上一道细微的刻痕……

舞台追光灯下,一行褪色的小字在漆面裂缝间若隐若现……

若这吉他终被变卖,请告诉那时的我:梦想已死

琴箱里似有原主人的心跳传来,张晓东的咆哮戛然而止。

断弦在寂静中微微震颤,勾住他袖口的线头,像无声的诘问。

下一刻……

他的身体如遭电击般猛然一颤,呼吸随之凝滞。

琴箱里仿佛传来原主人告别时的心跳声,混合着某种古老而未被资本玷污的真挚情感。

恍惚间,台下观众的嘘声与刺眼的闪光灯如潮水般退去,耳边只剩下自己太阳穴突突跳动的声音。

以及……

那个绝望的身影!

“谁卖的?到底是谁!”张晓东猛地揪住助理的衣领,双眼通红地质问道。

助理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得一哆嗦,结结巴巴地回答:“是...是个年轻人...听老板说,是个年轻人……”

张晓东松开钳制的手,目光落在琴颈上那行若隐若现的小字上。

断裂的琴弦微微颤动,钩住他的袖口,像是一种无言的挽留,又似残酷的嘲讽。

“必须找到他!”他嘶哑地吼着,声音里透着歇斯底里的疯狂:“现在!立刻!我要当面问他,为什么要背弃梦想?为什么要放弃!”

“一定要找到他!问个明白!”

“如果找不到...”他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带着决绝:“我这辈子都不会再登台演出了。”

“他!”

“为什么...要放弃梦想!”

“为什么!”

这一刻……

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三年前那个暴雨夜……

那个永远儒雅从容的老窦,在演唱会高潮时突然摘下耳返,像丢弃一把生锈的旧吉他般,毫无留恋地转身离开聚光灯。

镁光灯下飘落的彩带还未触地,他便已消失在安全通道的阴影里,留下一脸震惊的所有人……

后来……

听说……

他再也没唱过歌了。